The Wayback Machine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70502114705/http://www.manchusoc.org:80/contents/history.htm
理事長關甲申與前理事長粘聰明
榮譽秘書長翁福祥
秘書長邱續元
副秘書長李國強
副秘書長關大維
副秘書長洪婷

台灣滿族的由來暨現況 / 作者 翁福祥先生

現在台灣的滿族同胞,總計約有一萬兩千多人。其進入台灣的歷史可分為先後兩大批:第一批最早進入台灣的滿族是金朝大金國的宗室完顏宗翰後人的一支。今日台灣滿族粘氏即是完顏宗翰的後人,完顏宗翰是金朝宗室稱謂:今天的粘氏離開東北金都之後便放棄國姓改姓粘氏,將完顏宗翰改稱女真語粘沒罕為一世祖。
完顏宗翰(1078-1136年間)乃金國始祖函普的第九世孫、金景祖完顏烏骨迺的長增孫。”完顏宗翰”是漢名、其女真名為粘沒喝、漢史家簡稱為”粘罕”。

宗翰的父名撒改、撒改的父名刻者、刻者為烏骨迺之長子。宗和歷事金太祖阿骨打收國二年、天輔六年(1115-1122)。金太宗吳乞買天會元年至天會十二年(1123-1134)、金熙宗完顏合喇天會十三年至天會二十六年(1135-1148)三朝元老(均指在位年代)。太宗即位時為左副元帥、以滅北宋有功(即擄徽欽二帝北去者)。宗翰生二子:長子名真珠、次子名割韓奴。海陵王完顏亮弒熙宗自立為君後;恐怕宗室不服,皇位之爭難息,於是大殺宗室之有權位者,真珠和割韓奴兄弟乃取父名之首音為姓,改姓”粘氏”,脫離完顏帝系宗室之姓氏表示與皇位無爭,得以避禍並逐步南遷。

金朝傳至九世:哀宗完顏守緒時,哀宗本為寬厚仁慈、勤儉,有志輝宏祖業,卻無知人之明,一切朝政委予宦寺,沉迷於苟安、西撞於西夏、北逼近於大元、南阻於宋、四面受敵永無寧日,汴京孤守援絕、糧盡時自經而死。金國滅亡、蒙古南侵,宗翰六世孫粘重山擄入元朝為人質,1296年元太宗窩闊台繼汗位,啟用粘重山為左丞相。粘重山以滅南宋有功,卒贈太尉,再封魏國公。粘重山生一子名南台,粘南台事元歷任江淮安撫使、中書評章政事、卒襲魏國公。粘南台生一子溫博察兒,是為粘氏第八世祖,溫博察兒事元,官至河中府。當時元政府以華北女真人勢力太大,恐為後患,乃設法分散之:未盡漢化之女真人多被遣回東北,安置於今遼南一帶。而溫博察兒本生長於江淮之間,都已漢化,故仍留居於江淮之間,而後因倭寇為患(當在明初)乃由海路南遷至福建泉州府普江縣(今泉州市)之永寧(泉州市東南26公里、今為永寧鎮)海岸楊丹登陸,到永寧安家落戶。溫博察兒歿於永寧,是粘氏入閩開基祖;溫博察都從宗翰算起是第八世祖先,其墳墓葬於登陸楊丹海濱之高崗上,業已經福建省文化廳列為三級古蹟保護。

溫博察兒生三子:長子名子壽、次子名子祿、三子名子正。粘氏子孫自永寧稍向西遷,移居於當時普江縣的龍湖鎮,亦稱潯江,今稱衙口村,後世子孫繁衍眾多,在衙口村形成厝莊和頂粘兩個粘氏村落。在衙口村建立粘氏大宗祠,其後在閩粘氏發展的情況是:子壽一支,主居於衙口村、粘厝埔。子祿一支,主居於泉城(泉州)及南安縣一帶。子正一支,主居於蕭妃村、許婆莊、吳坑鄉、杆柄村一帶。又其後粘氏族人有的先後分遷於廈門、福州、香港、台灣及國外的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等地。

遷往台灣者,是自完顏宗翰為第一代往後數第二十二代粘德尚、粘德粵、粘德恩三兄弟。於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由衙口村粘厝埔登舟東渡到台灣彰化鹿港登陸,是為台灣粘氏開基三祖。他們在鹿港(今福興鄉)建立粘厝莊分頂粘村及廈粘村兩個村,現在此兩村已繁衍成二百八十多戶、四千多人,還有分別遷往台灣各地約二百多戶,也有四千多人,總計台灣粘氏有五百來戶、八千多人口。

粘氏女真人熱愛國家、熱愛民族、勤勞儉樸、團結互助,遵守祖先傳統;於一九八八年為粘氏東渡來台二百週年紀念,以台灣粘氏宗親會名義,由會長粘火營為首,組成代表團於當年五月十五日上午到達福建省泉州市晉江縣衙口鄉祭祖,受到該縣、鄉、村各級政府領導及粘氏宗族、鄉民各界的熱烈歡迎。當時的盛況由粘國民先生編寫記實文章刊登於”滿族研究”上。

第二批移往台灣的滿族是一九四九年隨同國民黨政府撤退來台的滿族民意代表;有立法委員、國大代表、學者、宗教家、自由人士及公教人員和眷屬。這批來台滿族人士是大陸各地滿族中的精英。如立法委員和國大代表是各地滿族選出的代表,學者和自由人士都是知識份子,公務員和教員都是從知識份子中考選出來的優秀者,軍人也是有抱負的青年楷模,所以說是滿族中的精英。這第二批滿族据台灣滿族協會的大老們預估已經繁衍到三千多人。除了少數民意代表和公教人員公開參加滿族協會,其餘大部分跟隨政府撤退和跟隨軍隊撤退者均改為漢姓,埋沒在漢人群中討生活,但是從姓氏和籍貫仍可找到端倪。跟隨國民黨政府的滿族何以淪為改名換姓、偷偷摸摸討生活,不敢承認是滿族呢?都是經驗的教訓結果。因為清朝是國民黨直接革命的對象,滿族是清朝的統治民族,在革命宣傳文件中把清廷和滿族混為一體,所以有「驅除韃虜,恢復中華」之句,多所匪議或謾罵;尤其對滿清的遺老和八旗子弟多所排斥,這種錯誤導向使人們對滿族的認識與感情上都產生了極大的偏差。因而有很多滿族旗人不願意承認自己的族籍,何況國民黨政府的人事資料上早已刪除種族成份這一欄,他們認為所有的少數民族都已被漢族同化了,根本不承認少數民族存在,所以就沒有民族成份這一欄,因此隨同國民政府來台的第二批滿族人數無證據可查,只能概括的估計。同時國民黨當初革命對象是滿清政府,革命的目的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雖然逼退宣統還政於民;但是民國十四年國父遺囑上最後一句「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其意所指含糊;國民黨的中央認為孫中山先生的意思為:雖然滿清政府已經推倒,但是滿族人民尚有千百萬散居中原各地,隨時可能復燃,足令國民黨寢食難安,與國民革命的目的不符。「驅除韃虜」是把滿族趕出中原地區,纔有「革命尚未成功」之遺囑。因此把滿族列為國民黨的永久敵人;所以纔從大陸一直罵到台灣。把鴉片戰爭失敗開放通商口岸,八國聯軍之役開放租界賠款,甲午中日之戰割地賠款都抱怨清廷無能、政治腐敗通通算在滿族人的頭上,所有滿族的子孫都成了滿清政府的代罪羔羊,每到國慶日、青年節、元旦日都是滿族同胞的「受難日」;不僅在各種集會場合由主席首先發難開罵「都是滿清政府腐敗、政府無能、受到各國欺凌、屢戰屢敗、割地賠款、國父纔領導國民革命、推倒滿清建立民國」好似沒有清朝的罪惡就沒有國民黨的功勞;如今說滿族被同化了還天天罵滿族豈不矛盾?同時各類報紙的社論也是一面辱罵清廷,一面表揚國民黨的功勳,好像不責難清廷,國民黨就無光彩可言!更有一些為人所不恥的香港製片人,為討好國民黨專門製作清宮戲,如慈禧西太后、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專門描寫清朝官吏跋扈無能、欺壓百姓、惡行惡狀,見到外國人奴顏卑膝的陋態為能事,後來更發明了「殭屍片」,把歷代的殭屍都穿上清朝的官服、戴上紅纓帽、掛上朝珠這個樣子打扮成了殭屍的標幟,竟連外國片都照樣模仿,因此民眾百看不厭,而且國民黨的政府除對民意代表無法拒絕之外,不容許滿族人士為官吏,即使已經當了軍人、公務員或教員也不敢表明自己的民族成份;在各級學校的教科書裡一再詆毀清廷的政績,顛倒是非,清史稿到目前仍是一本禁書,掌握在國史館,所有書商不得翻印或販售。國民黨把中國一切的不幸都推到慈禧和光緒得頭上,處處讓滿族子孫感到汗顏,由於這些原因造成滿族後裔隱姓埋名,大多數人為了工作,為了子女自尊,為了在學校不被人嬉弄、排斥,只好永遠忍痛不承認是滿族。國民黨把滿族形容成中國歷史的禍水,當宣統皇帝退位還政於民之後,民國的政府都是漢人,漢人又把中國治理成什麼樣子呢?讓我們回顧如下:民國以後的變局大出人民渴望之外,帶給全國人民的不是幸福而是無窮的災禍,首先是軍閥割據各自為政,向黎民百姓橫徵暴歛,為了爭奪地盤,在互相攻伐兵燹連年,造成商無市、田無耕、民不聊生、哀鴻遍野。孫中山的革命口號「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其目的是把異族趕出中原,華夏民族就可以自由幸福了,現在清廷退位還政於民,結果造成這種局面。「以前滿族人當皇帝,只有一個遠在北京,天高皇帝遠,老百姓納了錢糧不怕官」,如今漢人自己當總統,人人不服氣,有兵權的人各據一方,都騎在老百姓頭上橫徵暴歛,互相攻伐兵燹連年,真是民不聊生苦不堪言,孫中山如果有良心、有血性,應該後悔、無地自容,否則就是一介莽夫。民國成立之前孫中山已與袁世凱互派代表於武漢簽定密約:「只要袁世凱逼退清廷即酬以首任總統職位」,因此袁世凱運用暗殺、爆炸、恐嚇等手段弄得王府人人自危,王公大臣不敢干預國事,使得隆裕太后孤立無援情形下簽定宣統退位詔書。因此孫中山當選臨時大總統之後便積極制定約法、履行諾言。前經十七省代表選為臨時大總統是希望他能貫徹革命宗旨,執行救國救民的任務;卻不知被孫中山案中轉送給袁世凱,不僅十七省代表受騙,全國黎民百姓受騙,就是為國民黨犧牲奉獻的革命志士都受騙了!美其名讓袁世凱做總統消彌南北兩府以達全國共治,其「寬大博愛」贏得中華民國之國父宗號,其實他又錯估了袁世凱。袁世凱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奸雄,一腦袋都是帝王思想,又是反復無常的奸詐小人,光緒的維新大計指望他,卻被他出賣;現在臨到孫中山上當了。當袁世凱在北京就任大總統之後,大有一統天下唯我獨尊帝王形態畢露,什麼民主、約法、體制早已丟在腦後,孫中山同國民黨人士不僅痛心更無言以對,何況南北兩府距離遙遠鞭長莫及,中間又有軍閥阻隔,更使袁世凱為所欲為,以致發展成袁世凱潛位稱帝的荒唐事,於民國五年改元「洪憲」中華帝國元年,等於漢人與滿人搶皇帝,而且是國民黨為袁世凱搶皇帝,所幸有互國軍蔡鍔及時反應聲討國賊,舉國景從,民國五年三月袁世凱被迫下令廢除洪憲帝號,前後當八十三天皇帝,但是改建宮殿籌備帝制、官制,傷害全國黎民百姓的自尊更非金錢所能估計,真是國民革命的笑話,雖然再恢復總統名義,亦非真正民主法治之本質,故而各地反袁、討袁的聲浪不絕,致使袁世凱心力交瘁,憂鬱成疾,中於民國五年六月六日棄世,享年五十八歲。袁氏過世後由副總統黎元洪繼任總統,因受「督軍團」脅迫解散國會,纔引起孫中山為維護國家法統,以護法為由纔率領部分國會議員南下廣州成立軍政府 (大元帥府) ,民國七年段祺瑞又以「安福系」為主之「新國會」選出徐世昌為總統,早成南北決裂各行各政,互相攻伐不斷,民國十四年廣州大元帥府改組為政府並揭櫫「三民主義」,為謀求國家民族獨立自由而戰,其目標較為鮮明受到大部分國人擁護,當時南北兩府真正對立茲引述犖犖大者之戰役如次:
(一) 南方政府:民國五年護國討袁之戰。民國十一年陳炯明背叛砲轟總統府。民國十四年黨軍兩次東征及回粵討楊(希閩)劉(震寰)之亂。民國十五年革命軍北伐。民國二十年兩廣背叛中央寧粵之戰。民國二十二年黎平閩變之戰。
(二) 北方政府:民國二年二次革命討袁之戰。民國六年張勳(復辟)段祺瑞馬廠誓師討逆之戰。民國九年直皖之戰。民國十一年第一次直奉之戰。民國十三年第二次直奉之戰與「北京政變」。民國十四年奉軍郭松齡叛變及奉軍與國民軍之戰。民國十八年唐生智背叛中央。民國十九年中原大戰。
(三) 國內第三勢力(共產黨) :民國十六年南昌、兩湖秋收武裝革命及廣州各地武裝革命。民國二十年至二十四年國民政府曾經在贛南發動五次討伐,始有共產黨二萬五千里長征之役。民國三十年「新四軍」在皖南叛離之役。民國三十四年國共和談破裂,從東北內戰開始,由關外蔓延到關內,由點到面延伸至全國各地,國民黨的部隊一個個叛離投共,終於民國三十八年冬全部退出大陸,固守台灣伺機再起。
(四) 對外國戰爭:民國十七年濟南中日「五三慘案」。民國十八年韓光第將軍駐防呼倫貝爾,俄軍來犯,率七千勇士為國捐驅。民國二十年日本發動「一二八淞滬之役」。民國二十年日本在東北爆發「九一八事變」。民國二十四年日本發動長城之役。民國二十六年七月七日,日本在蘆溝橋製造事件,引發全國人心憤慨,全國軍民一致決議長期抗戰,在此一連串的國內外戰役都從清宣統退位後開始,尤其抗戰八年被日本蠶食鯨吞僅剩重慶一隅,差一點亡國滅種,其生命財產損失比起鴉片戰爭(開放租界賠款) 、甲午戰爭(割讓台澎金馬) 要大過千萬倍,處處慘絕人寰!但是中國人的記性不好,忘性卻數第一,日本一投降,殺害中國人的深仇大恨立刻忘光,抗戰流亡的人民尚未回到故里,傷兵難民窩集在街頭,斷垣殘壁滿目瘡痍,國民政府卻宣布日本侵華行為,不懲罰、不追究,以德報怨,並立刻遷返日僑、日軍,讓國民錯愕!同時對清廷的怨恨,對滿族的仇恨一直咬著不放,對國人的災禍亦無一點點憐憫之心!請讀者就史實自己思考吧!

在台灣的滿族由「滿族協會」領導,台灣的滿族協會是源於北京滿族協會。北京滿族協會創立於民國三十五年,抗戰勝利後國府還都,百廢待舉,愛新覺羅溥儒先生念及滿族同胞為了八年抗戰犧牲許多英勇子弟,許多人家庭失散、流離失所,為了重建家園,號召族人澄清身分而成立「滿族協會」,於北京市方家胡同十三號升允故宅成立籌備處辦公,當時發起人計有:溥心畬、鮑靜安、廣祿、庫春熙、富伯平、金光平、穆崇拭、穆家麒、葉�@民、關和璋、唐君武等百餘人。而後繼續參加登記者約十餘萬人,成為一時盛事,事後統計約八百餘姓,公推溥心畬先生為會長,唐君武先生為秘書長,該會成立宗旨團結族人,激勵後進,曾經發揮頗大功能,受到國府重視。民國三十六年國府召開行憲國民大會,北京的滿族協會暨各地區滿族共選制憲國民大會代表代表四十多人,計有:溥心畬代表、鮑靜安代表、洪明峻代表、富聖廉代表、庫春熙代表、馬冕群代表、王虞輔代表、唐君武代表、富伯平代表、唐舜君代表、吳雲鵬代表、戴鼎代表、趙靖黎代表等參加南京制憲國民大會開會,關於國計民生獻策良多。清廷宣統退位時曾詔告族人:今後還政於民國,愛新覺羅子孫遠離政治不干預國事,因而北京之愛新覺羅子孫多習文化藝術,都能默守遺詔,拒聘為政府官吏,僅能順應民意當選民意代表一途。民國三十六年當道擬延聘溥心畬先生為國府委員被婉拒,並賦詩以明志:「不煉金丹不參禪,不作商賈不為官,閒來寫得青山賣,不使人間造孽錢」。因而民國三十七年秋大陸半壁山河易手之時,中共中央發布消息邀請溥心畬先生擔任政務委員兼任教育部副部長要職,溥先生已立志今生不為任何一方政府做事,以保一生清白,向祖宗告慰。當時正在杭州旅遊便乘暗夜駕舟出走,不幸在海上沉船後被國軍救起,帶到舟山群島,後來被人發現溥先生的身份轉報上級,在輾轉跋涉於三十八年冬送到台灣。國府再度欲加禮聘為國策顧問仍被婉辭。從此潛心於文學藝術創作,並在師範大學、東海大學授課,居住一所簡陋日式平房,陋巷衡門、自得其樂。民國四十三年春從日本遊罷返台,接獲蔣總統夫婦邀請到士林官邸餐敘,餐敘中總統詢問滿族在台灣生活狀況 (因為溥先生立志不與政府建立關係,亦不需政府憐憫) ,因而告知均已安居樂業,本會選出之國大代表也有部分來台。蔣總統當面建議:當年在北京成立之「滿族協會」已經散失多年,應該在台北復會,今天依憲法規定我們是「漢滿蒙回藏」五族共和政體,希望滿族協會能儘快復會以符合憲法之精神。溥心畬先生當面允諾,事後便邀集一些大老說明總統的關注和建議,大家一致贊同,報請內政部核定於四十三年七月一日開始會務活動,大家仍公推溥心畬先生為會長繼續領導,唐君武先生為秘書長襄助會務。參加復會的人員計有:溥心審、莫德惠、鮑靜安、唐君武、庫春熙、廣祿、富伯平、那玉敏、吳雲鵬、汪漁洋、唐舜君、羅毓鳳、唐魯孫、莫松恆、那琦、那玉、景正光、塔玉興、趙石溪、富靜岩、關寶琦、葛英寰、廣蘇美琳、趙靖黎、洪明峻、富聖廉、馬冕群、王虞輔、戴鼎、英占敖、海宜良、陳湄泉、趙金鏞、趙恩煜、關君晢等百餘人,理監事會多在秘書長家裡召開,每年一次會員大會租用台北市中山堂舉行,民國五十二年三月溥心畬先生患鼻癌和淋巴腺炎,久治不癒於是年十月逝世,唐君武先生亦於民國五十三年遽然逝世,致使「滿族協會」會務失去領導人而中斷,因為復會之初並未建立完整會籍資料。每年會員大會都是臨時登報啟事,族人根據報刊隨意出席開會,會後自行散去,如同船過水無痕,外人無從插手辦理。因此一擱置數年未曾開會竟被內政部註銷會籍,到民國六十九年再度由國大代表趙靖黎、王虞輔、吳雲鵬、富伯平、陳湄泉、景正光、趙恩煜、富聖廉、戴鼎、高心一、關寶琦、唐舜君、關君哲、立法委員汪漁洋、趙石溪、富靜岩以及各界滿族人士如:羅毓鳳、廣蘇美琳、趙鴻齡、趙家玲、趙家駿、趙魯、白冶、全士雄、老桂琴、伊肇毅、吳慶餘、杜肇輝、李景榮、何少如、佟振江、伊凡、沈秀樁、金玲、金龍光、金鑠、南介英、酒金坤、海景運、索文蔚、唐顯濱、唐魯孫、祖鈺錕、祖毓秀、莫松恆、莫迺勤、莫迺滇、崔群蘭、胡因子、曹世榮、康鍾藩、那玉、那琦、那勝全、那思陸、寇文騰、梅殿翰、富欣華、雅文蓉、傅崑成、富宗懋、楊其純、塔裕興、暢德興、廣定遠、葛英寰、劉秋影、陳士廉、廖幼文、郝鎮江、鮑李瑞如、鮑敏、穆銘魁、錢念東、郭毓臣、陳義生、關中、關保華、關思文、關重青、關青山、羅楊淑玉、羅恆廉、關路易、羅毓崑、羅小雲、蘇錫康、蘇世魁、鄧振嫻、魏越綺、葉荷貞、趙覺、廣樹誠、富白勵儂、富阮桂蘭、許吳挹清、張澄明等兩百多人發起。 (除特殊人士和姓氏列舉姓名之外其餘限篇幅未便一一列名),於民國七十年二月份經由內政部核准立會,四月二十六日上午假台北市中山堂堡壘廳召開成立大會,首先依據人民團體法規制定「中華民國滿族協會章程」,並依章程第三章第十二條、第十三條、第十四條規定,選出理事十五人、監事五人,再由理事中選出常務理事五人,由常務理事中選出趙靖黎國大代表為理事長,聘請前立法委員廣祿先生之二公子廣樹誠先生為秘書長,其後繼續入會者多達六百餘人。眾會員籍貫以東北吉林、遼寧二省居多,次為北京和各地駐防旗後裔遍及全國,都是八旗子弟響應政府號召參加從軍抗戰,在隨軍撤退來台,查其姓氏,依筆劃多少統計如下:丁、士、王、石、白、老、全、依、伊、杜、佟、艾、那、安、朱、李、�A、何、沈、汪、金、林、苗、周、房、吳、柏、南、祖、胡、英、韋、唐、高、海、馬、郝、酒、都、徐、袁、索、烏、翁、梅、倪、侯、孫、莫、粘、郭、康、寇、許、張、常、陳、崔、曹、湯、葉、富、傅、黃、景、雅、董、楊、鄔、廖、榮、廣、篤、趙、肇、赫、暢、鄧、閻、鮑、穆、盧、蔡、齊、霍、戴、豐、關、魏、羅、蘇、劉、欒、寶等九十四姓,再依各姓參加人數多寡概分大小姓如後:趙姓是台灣滿族除粘姓之外第一大姓,計有三十五位。趙姓來源分兩種:一種是「依爾根覺羅」或「覺羅」,一種是「愛新覺羅」所姓的肇基的肇,因受國民黨打壓而改為趙錢孫李的趙。趙姓的職業類別有:軍人、教授、國大代表、企業家、作家、學者人才濟濟。第二大姓為瓜爾佳氏關姓有三十多位,職業類別有:五院的副院長、國大代表、教授、企業家、教師、公務員。第三大姓為富察氏富姓或傅姓有三十多位,職業類別有:立法委員、教授、大學校長、藝術家、企業家、公務員。第四大姓為葉赫那拉或錫伯那拉的那姓,有二十多位,職業類別有:教授、教師、醫師、企業家、公務員,其中有兩位瀋陽錫伯族傑出兄弟:那玉是台灣眼科名醫,那琦是東南亞唯一中醫藥學博士。第五大姓是「愛新覺羅」本姓金姓,有十三位,職業類別有:教授、教師、醫師、企業家、自由業、軍人、公務員。第六大姓是「愛新覺羅」本姓羅姓,有十三位,職業類別有:軍人、企業家、藝術家、教師、公務員、記者。第七大姓是佟佳氏的佟姓,有十三位,職業類別有:軍人、公務員、教師、自由業、藝術家。第八大姓是烏扎拉吳姓,有十一位,職業類別有:國大代表、牧師、教授、企業家、教師。第九大姓為馬佳氏馬姓,有十餘位,其中一位是「愛新覺羅」氏改姓馬姓,可能是當年權宜之計;馬姓都是來自北京,職業類別有:校長、科技工業廠長、自由業、企業家、教師、工程師、公務員。第十大姓為莫塔哈利的莫姓,以當年民主人士莫德惠大老的子孫為一支約有八、九位,職業類別有:銀行家、企業家、新聞廣電。其餘人數較多者如禮林德利的李姓,有十位,職業類別有:教授、醫師、公務員、企業家、工程師。再為巴雅拉白姓,有九位,職業類別有:教師、商人、藝文工作者、公務員。再為翁紐絡氏翁姓,有八位,職業類別有:公務員、教師、工程師、新聞從業員。再為完顏王或汪及粘性,有十位,職業類別有:立法委員、國大代表、律師、教師、公務員、軍人、新聞業。再次為孔果洛氏廣姓,有九位,職業類別有:立法委員、企業家、自由業、公務員、尤其廣祿大老是本會創會委員之一,對滿語、滿文推廣有卓越的貢獻。再次為甯古塔劉姓,有十位,職業類別有:軍人、律師、銀行家、雜誌主編、旅遊業者。除上述較大姓氏之外都是三三兩兩數人,唯一的一個人的烏爾胡濟氏烏姓是本會最傑出人士之一;烏鉞將軍是空軍上將,曾任空軍總司令和華航公司董事長,對台灣航空業發展貢獻頗大。以上所統計的姓氏和人數,僅依據參加本會的會員名冊上統計數據,而會員的子孫未入會者不在統計之列,但是從台灣現有的戶籍資料或是電話簿上的姓氏中查考,每十個姓氏中就有一個屬於滿族的姓氏如趙、關、馬、索、羅、金、富、傅、那,確定百分之九十是滿姓,因為國民政府在大陸時期便把戶籍和人事資料上的民族區別欄刪掉。早在民國初年還有「漢滿蒙回藏」的記載,抗戰勝利後全部刪除。現在台灣的戶籍資料僅有個人出生地,沒有全家籍貫;今後的小學生不知道什麼是籍貫,而台灣的滿族除了彰化粘氏之外,都是隨同國民政府撤退來台,有的人隱姓埋名死不承認,有的人少小離家確實不清楚自己家世。尤其最明確的滿姓如:肇、趙、佟、關、馬、索、金、靳、齊、羅、那、葉、�A、傅、富、艾、苗等,或者一些百家姓以外的怪姓,從台灣的姓氏錄查考可能超過幾萬人。因為承認自己是滿族不但沒有任何好處還要經常挨罵,滿清末年的政治腐敗確實帶給子孫們極大的恥辱!而蒙藏族的子女無論是就學、就業政府都給予極大的方便或補助,滿族未取得政府的補助。因此當時會務運作在無錢、無人的情況下一直不順暢,不但會籍資料未能建立,就是縱橫關係亦未建立,因而當領導人遽然謝世,因人而立的協會自然人亡會息。第二次復會有人意識到金錢重要,必須同時成立基金會纔能對會務推行有濟,但是老一輩的族長卻看法不同,一本對大陸祖宗蘆墓刻骨銘心難以割捨的感情,不惜傾家蕩產把協會恢復起來,有沒有基金會並不在意。同時對基金會的成立亦有兩極化看法:贊成者認為有基金會纔有保障,反對者認為有基金會之後會引起貪慾後患無窮,只要大家熱愛民族珍惜協會、幫助協會,協會自然在大家維護下存在;只要有協會領導,大家的希望就有所寄託。再當時不管是贊成或是反對,對滿族協會復會都抱著熱切的希望,惟恐發起人數不足而功虧一簣,便把家裡的子子孫孫的名字全都寫上,甚至把遠在國外的親友都幫忙填上,這樣的做法後果造成滿族協會的會員名額虛胖,那個時代不僅是威權國家、威權社會,更是威權家庭,只要老祖父決定的是沒有人膽敢反對,例如「指腹為婚」、「童養媳」之類事故造成多少家庭悲劇!就是例證。從來就沒有人懷疑過:將來子孫們會不會接受?滿族協會對滿族的子弟們是否人人都能熱切的需要?有一天子弟們不認同民族的時候?有一天沒有人捐助的時候?協會如何維持?這些問題幾年之後一個個都出現了!首先是老一輩的族長一個個凋零,熱愛協會的人一天天減少,社會上青少年自我意識抬頭,「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因此造成一股叛逆流,凡屬傳統的禮俗道德,青少年都反對;「一班人認為穿衣服整潔合體,說話要長幼有序,對人禮讓為先」但是,這股逆流不然:「把新衣服故意弄些洞,越髒越爛越好,大小不合體,肚臍眼露在外面為美,說話有自己的哩語,「咳」可以向任何人打招呼,「哇賽」是驚嘆,飆車族呼嘯而過隨地傷人,公開向世俗法律挑戰」。像這樣的子孫能履行祖父、父母的安排嗎?同時國民黨仍舊不斷的對滿族打壓,把大陸失敗的一切不如意都怪罪清廷,讓滿族的子子孫孫成了代罪羔羊,如「滿清政治腐敗、政府無能、割地賠款」說的也是打開中國外交條約檔案,一件件都是清潮的喪權辱國的條約 (民國三十四年國民政府割讓外蒙的中蘇友好條約,國民黨自己認為不算賣國,但是那塊土地比東北大一倍呀!),尤其馬關條約割讓台澎金馬,這塊土地就在我們的腳下,甲午一戰是清朝亡國的徵兆開始,夫復何言!難怪年輕人拒絕參加「滿族協會」以免作為代罪的羔羊,如此之故,老的族長逐漸凋零離去,年輕人又不肯入會進來,這是滿族協會日見沒落的原因,真是一屆不如一屆,原先大家爭選理事長,後來竟然沒有人願意擔任理事長,因此趙靖黎代表竟連任一二三屆理事長,到了第四屆人民團體法修正,規定理事長只能連任一次,趙理事長不能再任,一定改選別人,經過大老們協商公推理法委員汪漁洋族長順利當選第四屆理事長,汪理事長銳竟革新,任內開創兩大革新方案:第一件由羅副理事長毓瑞提議,為了提高滿族子弟自信心,擬由他出面邀請大陸滿族藝術家提共書畫作品在台北舉辦滿族人士書畫大展。第二件由富欣華族長提議,擬由協會大老組團訪問中國大陸各滿族自治縣,以促進兩岸滿族文化交流,增進彼此了解,藉以帶動協會年輕一代自信心。因為這兩件方案籌備經年需要向大陸有關單位取得密切配合製成計畫,與各界聯絡全部成熟已經兩年後了,第四屆理事長八十二年屆滿,汪理事長因年事已高不願連任,經過大家研商選擇粘聰明律師年輕有為,頗負眾望,順利當選第五屆理事長,第四屆兩大決議案交到第五屆執行。首先畫展一案先向大陸各地徵求作品,其次組團訪問大陸滿族。八月三十一日出發先到長春、吉林、新賓、桓仁、丹東、�B岩、瀋陽一路回來深感族情熱烈,都是好山好水,不過滿族的風俗習慣流失不見,再看蒙古、哈薩克人家住包房古風未改熱情如火,尤其婦女是民族的表徵,最明顯是服裝頭飾歌舞,飲食生活都未改變,再看雲貴、廣西的少數民族服飾更是鮮明,當各民族少女聚集一起時一眼便可分辨出白族、傣族、納西族不同服飾,尤其都能保有原始語言、文字、歌舞、飲食習俗。再看看我們滿族婦女僅剩旗袍成為世界婦女風尚而滿族自己無人穿,其他的坎肩袍掛也不見了,滿族歌舞沒人會只會扭秧歌。再說滿語滿文除了自治縣的招牌之外沒有多少人會說,說了也沒人懂!現在有「察不查爾錫伯族自治縣」都會滿語滿文,為滿族子孫留下一把火種卻沒有族人去接種,北京民族大學有滿文系所,瀋陽東北大學、遼寧大學都有滿文系所,招收的學生中滿族甚少大都是其他族或是外國人,在台灣原住民都在設法爭取族名,請學者幫忙設計文字留下民族史,並加強母語教學,看起來我們滿族不如原住民了。回顧滿族的先民肅慎於夏商周三代時就在熱河、河北長城內外地區生活,到了戰國時被燕文公派大將秦開征討遼東半島把肅慎趕到松花江一帶,到西漢時改族名為挹婁,又擴展到牡丹江流域。到南北朝時又被高句麗和契丹族侵略而躲入大興安嶺森林裡狩獵養鹿,採參採藥維生。到南朝魏恭帝時再以「勿吉」族名出現在松花江、牡丹江一帶,「勿吉」就是窩集,窩集是指森林裡的民族。到秦統一後勿吉族逐漸沒落再有靺鞨女真出來領導,並南移到吉林、遼北一帶。公元六一八年,隨滅唐興李淵統一中原,天下大治,靺鞨嚮往漢文化便派使臣赴唐修好,再派留學生赴長安求學。公元七一四年,唐玄宗開元二年派遣鴻臚寺卿崔忻往靺鞨冊封大榮祚為「左驍衛員外大將軍渤海郡王、加封忽汗都督」。大榮祚自此建立渤海國,文化日盛、人民富庶,設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一百三十八縣。後被鄰國遼朝所滅,傳十五王,歷二百一十九年,渤海臣民均被移往遼南,漸被漢化。另一支完顏女真逃向黑龍江兩岸,歷經艱苦、避過劫難,先由函普領導,幾代後產生阿骨打強人領導,雖然仍被遼朝統治,但駐地廣闊許多渤海遺民一批批投靠阿骨打,其勢力逐漸壯大。公元一一一四年,阿骨打召集各路人馬會師「來流水」向遼國宣戰,屢戰皆捷,次年稱帝國號大金,第二年遼天祚帝被俘遼亡。金國歷九帝一百二十年被元朝忽必烈所滅。渤海學唐制重文疏武備亡國,金朝自己創造金文學遼制施政嚴苛引起民怨,與鄰國結仇而亡國。到清代亦自制滿文,習漢化親鄰善政卻被革命潮流推翻,都是無奈又無奈!希望滿族同胞們要活出自我,研究先民們的堅韌奮鬥的精神,不向惡勢力低頭、尊敬自己的先人,關愛自己的族胞、促進民族團結,我們有四五千年民族史,有三次建國的經歷。我們的先民都是勇者、強者,更是智者。就以清代康乾祖孫所作所為不僅中國秦皇、漢武帝望塵莫及,就是同世界比較也是一流皇帝。沒有清代哪有大中國版圖呀!沒有康雍乾哪有中國傲然文化?都說上下五千年博大精深有名無實除四書五經外看不到具體東西。康熙朝首部康熙字典問世,再古今圖書集成,雍正創督撫奏報制度,建立皇儲密制,澄清考試弊端殿試制度,乾隆帝編纂通鑑輯覽、續通志、續通考、續通典,尤以「四庫全書」之工程最浩大,動員通儒三千多人,經歷十年完成,分經、子、史、集四部三千四百五十七部、七萬九千三百三十卷,為中華文化具體之精髓所在。這些成就是漢人皇帝辦不到的。所以代表漢人的孫中山及國民黨都不敢提,但是世界各國都公認這些成就。國民黨當初不擇一切手段推翻滿清政府,宣統退位還政與民,孫中山還要把滿族趕出中國,請問順治入關時已把東北偌大土地帶進中國的版圖,如今要趕出中國往哪裡去呢?跳黑龍江嗎?太不人道了!袁世凱是出賣了清廷,但是他還給清朝修史,可是國民黨北伐到北京先把清史稿查封,如今已經七十五年了還列為禁書躺在國史館裡。滿族的同胞不要自暴自棄,不要看輕自己,每個人都是一股力量,只要自己不放棄自己,你一定是滿族一股力量,希望大家都來為這個古老的民族打氣,化妝,扶他再從新站起來,目前是第八屆,前理事長粘聰明律師(請辭), 理事長關甲申是企業家,秘書長邱續元是企業家,更有許多新生代投入,更歡迎對滿族文化愛好者加入。

Copyright 2004 中華民國滿族協會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E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