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4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 实现绝对贫困全面“清零”

4月21日,青海省政府发布公告,青海省最后17个县(区)——民和县、乐都区、化隆县、共和县、贵德县、囊谦县、治多县、杂多县、曲麻莱县、玛沁县、班玛县、久治县、甘德县、达日县、同仁县、尖扎县、泽库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青海省42个贫困县(市、区、行委)1622个贫困村、53.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实现绝对贫困全面“清零”目标。
图片
青海省民和县(资料图)图片来源:北晚新视觉
北京等6省市援青10年资金超百亿元
地处青藏高原腹地的青海省是六盘山和四省藏区两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全覆盖区域,集中了西部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的所有特征。同时,青海藏区是中国除西藏自治区之外最大的藏族聚居区,中国10个藏族自治州中6个分布在青海境内。
海拔3000米以上的牧区占该省总面积的96%,贫困面广、程度深。2010年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后,明确作出对口支援青海藏区的重大决策。
“10年来,北京等6省市已累计落实相关资金超100亿元,实施项目2100多个,加速了青海省脱贫攻坚的进程,对此青海将常怀感恩之心。”近日,青海省扶贫开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最穷”地区提前完成全域脱贫
海西州属四省藏区连片特困地区,没想到,这个“最穷”地区2018年就提前实现全域整体脱贫。记者采访中了解到,这得益于该州扶贫开发局局长钢夫的“铁腕”扶贫。
图片
钢夫(右三)在海西州天峻县牧区调研。
为了准确掌握各地贫困情况,钢夫翻山越岭,不辞辛苦。有一次到了海拔4000多米的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沱沱河、天峻县木里镇等地,高原缺氧,就连长年工作在当地的干部也感到身体不适,但钢夫坚决不撤退,在山上一住就是好几天,蹲点解决贫困户生产生活上的难题。他说:“贫困群众在哪里,我们的工作就应该在哪里。”
“他有排忧解困的谋略智慧,是脱贫攻坚的‘铁人’‘巧匠’。”海西州天峻县村民华旦加回想起钢夫局长为他们村争取资金修建道路的场景时说。
钢夫带领当地干部群众创新开展消费扶贫,在海西州开设全省首个消费扶贫体验馆,使牦牛、藏羊、青稞、冷水鱼等“青”字号优势农畜产品通过电商“飞”出大山,走俏全国,消费扶贫使海西州贫困户尝到甜头。
与此同时,钢夫率先开展历时100天的海西州贫困县摘帽“百日大会战”专项行动,协调组织全州上下凝心聚力脱贫摘帽;全州所有行政村村级产业先后涌现出了“市场化运营、公司化管理”“抱团发展”“转产转业”等新型模式,村级整体水平得到显著提升,村集体经济收入平均达到5万元以上。
“第一书记”从小事入手办大事
位于黄南藏族自治州的泽库县尕日当村,是纯牧业村。过去,全村有8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没有通村公路,没有水电设施,村民人均年收入只有2970元,生活窘迫。
图片
张文杰(左一)在尕日当村贫困户家中帮助测算牧业收入。
2016年,37岁的黄南电视台办公室主任张文杰来这里当“第一书记”。一进村,就被一件小事难住:不会说藏语,无法与牧民群众“打招呼”,他觉得很尴尬。于是,他找到驻村工作队的扎西才让拜师,与扎西才让同吃同住,逐渐掌握了简单的藏语词汇。第二天开始,他一看见牧民群众,就热情地问候:“乔得毛!(藏语“您好”)”
有一次,张文杰走访贫困户李毛吉家,看到她家孩子感冒咳嗽,就转身出门去县里买了药又送到李毛吉家……这样简单的小事,一下子拉近了他和村民的距离。
“尕日当村真难进,爆轮胎,坏减震,车辆出入要小心。”这是流传在村民口中的一则顺口溜。张文杰为村里争取到1680万元投资开建通村公路。经过10个月施工,2017年10月底,一条长达25公里的通村公路全部完工并启用,彻底解决了村民出行难。
他为尕日当村新建“牧家书屋”并充实了300余册藏汉双语书籍,规范了图书借阅制度,在村里营造出读书看报的良好氛围;他发现村民格日加、旦正本家居然连电视机都没有,他把自己家中的一台旧电视带来,另外还自掏一千多块钱买了一台小电视送给牧民,让他们也过上了有电视看的日子……
一件件“小事”感动着当地藏族人民,也鼓舞了全村脱贫攻坚的决心和信念。在张文杰带领下,这个村赢得了“全省民族团结示范村”、“州级党建示范村”、“全乡先进集体”等荣誉。今年初,全村实现脱贫“摘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