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刘棉朵的新书《呼吸》在京首发并研讨

2023年11月27日16:08   新浪读书   微博

  11月25日,诗人刘棉朵的新书《呼吸》在京首发并研讨,吸引了众多读者和文学爱好者的关注。研讨会由《诗刊》社、中国诗歌网主办,《诗刊》社主编助理、中国诗歌网编辑金石开主持。

  《呼吸》是刘棉朵最新出版的一部诗集,收录了其近年来的最新创作。作者刘棉朵坚持正确文学观,深入生活,潜心创作,诗集中充满了对生命、自然、爱情等主题的探索和感悟,展现了作者深刻的思考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呼吸》见证了一个诗人创作的增长与变化,同时也见证了诗人创作的风格与追求,是刘棉朵多年创作实绩的一部力作。

  在首发式上,刘棉朵与读者分享了其创作心得和对诗歌的理解。她认为,诗歌是一种表达内心感受和思考的方式,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和享受。诗歌教育、引领、救赎了她,也教会她去呼吸、爱和思想。与会专家围绕《呼吸》这部诗集的写作风格、叙事艺术与语言特色,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讨。

  著名诗人、中国作协原副主席、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主任吉狄马加致辞中说,读完刘棉朵的这部诗集,读者完全能够藉此进入她的心灵世界。从《呼吸》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在写作经验、在构建自己的诗歌事件方面已经开始逐步走向成熟,这是一个诗人走向成熟的标志。最近,也涌现出了不少优秀的、执着于回到诗歌本身的优秀诗人,这些诗集的出版,无论是对于诗人个人,还是对于诗歌整体建设,都是有意义的。

  《诗探索》主编、诗歌理论家吴思敬老师认为,刘棉朵是“一位内敛的、沉思的、甘于寂寞的诗人”。卷一标题“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颇有深意,可视为刘棉朵对自己诗歌写作主张的高度概括。所谓“看得见的”,是指她诗歌中所写的内容是读者能看得到的;所谓“看不见的”,则是指她诗歌中没有明确点出的内在意藴,需要读者静心地去体会。

  中国作协社会联络部主任李晓东表示,刘棉朵的创作体现出了现代派写作的特点。在我们每天所面对的常见的日常生活细节里,都有着作者现代性的思考,体现出她的思考深度和她对于诗歌语言、艺术形式的熟练把握。同时,《呼吸》也显示出非常强烈的时间意识。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北师大国际写作中心执行主任张清华认为,刘棉朵给人的印象,首先是平易的生活气质,她从生活小景出发,通过特定的叙事性,来寻找常理中的意外,传达生命的体悟。而敏感而精细的叙事性、沉浸的哲学性思考,也是刘棉朵诗歌的重要特质。

  南开大学教授、博导、诗歌评论家罗振亚指出,刘棉朵初入诗坛时,有着女性个体情感经验和神秘感受的揭示和对灵魂隐秘的坚守;但是随着对世俗生活的认同,她逐渐转向为俯就现实人生,也愈发清楚地认识到,理想的女性诗歌,应该在具有角色意识的同时超越角色意识,打破性别界限,去做更为博大的思想言说。诗人这种“诗化万物”的写作,使她能够平中见奇,在他人看来最没有诗意的地方发现诗意。

  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耿占春谈到,很多哲学家都说过,我们生活在一个散文的世界。当下的诗歌写作,也就意味着如何让一个散文的世界重新和诗歌发生倒转。“擦拭”一词在诗集中经常出现,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刘棉朵的诗歌写作,这句话就是——“生活中的每个词都将被爱重新擦拭”。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杨庆祥认为,有效的诗歌写作,一定要面对自己当下的语境。在当下的语境里,有一个特别重要的症候,那就是——我们“看得见”的东西太多,“看不见”的东西太少。真正有效的诗歌艺术,恰恰是要去打开越来越被挤得到边缘角落去的那种看不见的空间。刘棉朵在诗中,就特别擅长用“凝视”的方式重新打开这些空间。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秦立彦表示,在“看得见和看不见的”这一卷里,我们可以看到整本书最有力量的一些作品,它们闪着神性的光芒,轻盈而让人感到一种中国式的绵绵内力。从语言方面来看,作者具备聚焦日常场面,使它变得“陌生”的能力。

  天津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王士强指出,刘棉朵的诗有一个重要的主题是关于爱,她既有很多直接写爱的作品,也有不少间接的、表面看来不是写爱而实际上仍然是关于爱的作品。刘棉朵的诗大多具有较强的抒情性,很真实、真挚,有自叙传或自白派的特征。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东南亚系副教授夏露认为,刘棉朵的诗歌里,能够清晰地听见一种缓慢的、有自己节奏的“呼吸”,这“呼吸”中有无形的力量,来自生命隐秘的内部。在刘棉朵的诗中,我们也很明显看到,她的诗歌是以女性独特的诗歌触觉和生命经验为基础的。

  北大中文系副教授丛治辰谈到了刘棉朵诗歌的叙述性。他说,在《娜拉之死》这首诗当中,我们能看到复杂视角的变换,叙述手法的运用,以及作者对于时间和空间的操纵,这都是我们在讨论小说时会采用的术语。这就是“诗歌的小说性”。不断变换视角,从不同人物角度去看待世界,诗人刘棉朵正是这么做的。

  《十月》杂志主编助理谷禾指出,刘棉朵的诗与当下诗歌的不同之处,并非是她找到了独特的精神领地,而在于她的言说方式。刘棉朵的诗避免了空洞的叙事,在汉语的抒情和叙事之间,选择了一种带有自己声音的讲述方式,通过自己的作品发出当代汉诗隐秘的独特声音。

  首都师范大学讲师张光昕谈到,近代世界以来,我们已经进入到一种“动力诗学”的世界,那就是必须要找到诗歌背后的动力和引擎,但是目前的现代诗学本质还是形式诗学。因此,我们需要把形式诗学扭转为动力诗学,让它更加具体化,更有呼吸感,试图从美学上找到一种打开缺口的新方式。

  中国作协创研部助理研究员李壮认为,刘棉朵的诗歌拥有语言的弹性,背后也有着非常强大的安静感,这在当下热闹的诗坛中,就形成了微妙的张力。这本诗集,给人一种无拘无束、不着痕迹的秩序感与放松感,同时也具备戏剧性、宗教感和极大的丰富性。

  北大文学博士,鲁迅文学院教师杨碧薇表示,刘棉朵的诗歌中带有虚构性和小说性的书写,具备很高的自由度、发现性与想象力。她在她诗歌书写中,擅长使用强烈的小说性的叙述方式,“命令”读者进入她的诗歌世界。

  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张媛媛表示,刘棉朵选择了简洁、含蓄的表达方式,将更多的想象空间留给了读者。这种点到为止的写作方法,其实也是诗人发现生活中隐秘诗意的一种方式。词语就像是蜜蜂的巢穴,它们密密麻麻地按照某种神秘的秩序堆叠排列在一起,形成了迷宫般的小小世界。

  清华大学文学博士、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师罗蕾认为,赋予词语不同的节奏,是刘棉朵写诗的秘诀之一。在这部带有叙述基因和存在主义色彩的诗集中,诗人常常让叙述者“我”说话。刘棉朵的诗是“娱己”的,背后是她对“自我”与“内在真实”的多元表达,而融合了写作者、叙述者与诗歌主人公诸多面影的“自我”,求索于现实与虚构的罅隙,徘徊于实际和理想之间,她一直都在探索诗歌创作的新路。

  山东大学教授马春光表示,刘棉朵的诗带有北方面食的典型气质,就像大馒头一样,外表光滑,内里有颗粒感,同时也是厚重“管饱”的。

  山东大学教授张立群谈到,刘棉朵是一位真正的诗人。她的诗歌和她的为人一样,都非常纯粹。

  中国诗歌网事业发展部主任祝雪侠说,这本诗集融汇了作者内心丰富的情感世界。她一首首标题的名字,串起来也会成为个性不同的一首首小诗。她的诗和她的人一样,是跟着感觉走的,她的文字情感也是诗意飞扬,坦然和真挚的。有诗人的真性情,也有不同场景与不同的感悟,有对真善美的感动,和接地气的诗意人生。

  刘棉朵的诗歌,将女性经验与知性诗思熔于一炉,集日常生活与生存叩问于一体,展现出“综合抒情”的诗学新质。这本诗集的出版,不仅是对棉朵个人创作的一次总结和展示,也是对中国当代诗歌创作的一种贡献和推动。刘棉朵表示,每次当她写下诗句,都会感到诗歌对于她的重要性。今后,她将回到自己的生活中,继续安静地思考和写作。

  本次活动由光明日报、文艺报、中国文化报、中国艺术报、北京日报、人民网、中国青年报、中国作家网、中国诗歌网、新浪读书频道提供媒体支持。

小说推荐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