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页由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林梅村老师为中心的专家们,结合本网站贵重的文档资料,提供有关丝绸之路的丰富多采的话题。

景教艺术在西域之发现

林梅村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

宋妮雅(Szonja Buslig) (罗兰大学讲师)

基督教,唐代称景教,实际上是对叙利亚人聂斯托里(Nestorius,386-451)为首的基督教聂斯托里派(Nestorian Christianity)的称谓。这个教派反对玛利亚是神的母亲,反对圣像崇拜、炼狱说等传统基督教教义。公元431年,在小亚以弗所宗教会议(Ecumenical Council of Ephesus)上,聂斯托里派被罗马基督教法庭判定为异端。聂斯托里本人及其追随者被驱逐出境。不过,他们很快在萨珊波斯王国找到避难所,498年成立自主教会,总部起初设在塞琉西亚-泰西封城(Seleaucia-Ctesiphon),先后以迦勒底(Chaldea)或亚述(Assyria)教会的名义传教。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建立后,景教总部一度迁往巴格达,盛极一时。

公元5世纪,景教向东传入中亚阿姆河流域,在粟特诸城邦兴建了许多教堂。至迟在6世纪初,景教士又沿丝绸古道来到北魏首都洛阳。《洛阳伽蓝记》卷四永明寺条记洛阳佛教盛况说:“百国沙门,三千余人,西域远者,乃至大秦国,尽天地之西垂。”佛教从未传入罗马帝国境内,这里说的大秦国“沙门”当指混迹于洛阳佛寺的景教士。《资治通鉴》卷一四七记梁武帝天监八年(509)说:“时佛教盛于洛阳,沙门之外,自西域来者三千余人,魏主别为之立永明寺千余间以处之。”这段史料明言从大秦国到洛阳的三千余人均属“沙门之外”。如果真是这样,这将是记录基督教入华的最早汉文史料[1]。此后不久,在西域传教的景教僧侣,在553-554年把蚕种成功地带到拜占廷,欧洲才开始有了自己的丝绸纺织业[2]

唐代以前,景教仅在中国民间传播,直到唐高宗时才得到中国官方认可。贞观九年(635),波斯景教士阿罗本到长安传教,得到唐太宗的赏识。这个基督教派还取了一个中国名字“景教”,与火祆教、摩尼教并称唐代“三夷教”。据唐德宗建中二年(781)所立《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记载,在唐太宗支持下,长安城兴建了第一所景教寺院“大秦寺”,阿罗本则被封为“镇国大法主”,并下诏于诸州建景寺,使景教得以在唐朝广泛流传。景教传入长安城后,起初称“波斯经教”,景教堂则称“波斯寺”。阿拉伯人征服两河流域之后,波斯地区逐渐伊斯兰化。为区别起见,唐玄宗天宝四年(745)景教更名为“大秦教” [3]。会昌五年(845),唐武宗发动灭佛运动。这场宗教迫害殃及景教、火祆教、摩尼教等其他外来宗教。此后,景教在中原地区逐渐绝迹,但在偏远的北方草原和西域地区仍继续流行。

一、敦煌藏经洞的基督残画

1907年,英人斯坦因(M.A. Stein)到敦煌千佛洞考察时,用500两白银贿赂敦煌道士王圆箓,劫取了藏经洞(即敦煌莫高窟第17窟)古写本24箱和佛教艺术品5箱。这批文物不都是佛教之物,其中还包括《大秦景教三威蒙度赞》(附有景教经典目录三十种)等唐代景教译经和一幅残破的基督像绢画(敦煌藏经洞所出基督画像(插图 1))。据京都大学羽田亨教授考证,“敦煌出土的应为基督画像的绢画断片……大概为敦煌地方唐代画家接受景教司祭或教徒的订货,按其意旨或其他参考材料画成。在整个写实画法中,佛教被采入为基调。仅凭这些资料,是不能论述该地基督教美术性质的。高昌的壁画与其教义传播应一起来自波斯或粟特,其间尚无什么特殊的变化。而敦煌之基督画像(?)已见有唐代佛像画样式的影响了。”他还在这幅画的文字说明中介绍说:“基督(?)画像,斯坦因氏在敦煌获得的绢本设色画残片,现藏大英博物馆。头饰及有波斯式翼的王冠上带有十字章,面貌等都具有写实风格[4]。” 伦敦大学艺术史系韦陀(R. Whitefield)教授把这幅圣像的性质定为“景教人物图”,时代断在公元8-9世纪[5]。据我们研究,这幅基督画像在许多方面,都刻意模仿塔奇布伊•博斯坦(Taq-i Bustan)的萨珊波斯神像石雕。例如:两者都带头光,佩戴类似的项圈,甚至两个神像的基本姿势都非常相似[6]。因此,这幅基督像的作者应为萨珊波斯艺术家,而敦煌那幅具有波斯艺术风格的基督画像,很可能是以波斯景教僧阿罗本带到长安的圣像为底本摹绘的。

(插图 1)

据《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记载,贞观九年(635),大秦国阿罗本为首的二十多位僧人,不远万里来到长安。不久,他们被宰相房玄龄招入宫中,在藏书楼翻译所携经文。唐太宗李世民对阿罗本所翻经书颇为欣赏,便于贞观十二年(638)七月下诏书,为阿罗本等人在长安城义宁坊兴建一所景教堂。这份诏书说:“道无常名,圣无常体,随方设教,密济群生。大秦国大德阿罗本,远将经像,来献上京。详其教旨,玄妙无为,观其元宗,生成立要。词无繁说,理有忘筌,济物利人,宜行天下。所司即于京师义宁坊,造大秦寺一所,度僧二十一人[7]。”

《唐会要》卷四十九也收录了这份诏书,但录文略有不同。例如:碑文的“大秦国大德阿罗本”改作“波斯僧阿罗本”。《唐会要》卷四十九有诏书曰:“波斯经教,出自大秦,传习而来,久行中国,爰初建寺,因以为名,将欲示人,必修其本,其两京波斯寺宜改为大秦寺,天下诸府郡置之者,亦准此。”可知景教传入唐朝之初,本称“波斯经教”。为了和波斯流行的伊斯兰教相区别,改称“大秦景教”,而阿罗本实际上为波斯景教徒。这处改动问题不大,但碑文的“远将经像”(李之藻《景教碑钞本》(插图 2))改为“远将经教”,则使文义不通。因为碑文的“经”指景教经典,而碑文的“像”乃指基督教的圣像。

(插图 2)

景教主张“基督二性二位说”,认为圣母玛利亚只生育了耶稣的肉体,并未授予耶稣神性。因此,他们反对将圣母玛利亚作为顶礼膜拜的对象。既然如此,阿罗本从波斯带到长安的圣像只能是基督画像,并非某些学者推测的还包括圣母像[8]。1897年,俄罗斯彼尔姆省(Perm)格里哥洛夫斯科村(Grigorovskoe)出土了一个景教艺术风格的鎏金银盘,现藏圣彼得堡埃米塔什博物馆。银盘图案为基督受难、下葬和复活的故事画,旁边有福音体叙利亚文(Estrangelo)注释,说明每个故事情节。有关基督复活的画面相当有趣,不见圣母玛利亚像,而在基督教艺术中,圣母玛利亚往往在这个故事情节中出现[9]。既然如此,波斯景教僧阿罗本带到长安的圣像是基督画像,而敦煌藏经洞所出波斯艺术风格的基督残画,完全可能是以阿罗本从波斯带到长安的圣像为底本而摹绘的。

二、高昌古城郊外出土景教壁画

太平兴国七年(982),北宋使者王延德访问高昌回鹘王国(今新疆吐鲁番),他见到当地“复有摩尼寺、波斯僧,各持其法,佛经所谓外道者也”。唐代景教称“波斯教”,所以唐代来华的景净和阿罗本又称“波斯僧”。太平兴国“九年(984)五月三日,西州回鹘与波斯外道来朝贡[10]”。 所谓“波斯僧”和“波斯外道”,皆指高昌回鹘王国的波斯景教徒而言。

20世纪初,德国吐鲁番考察队在高昌古城郊外发现一所景教废寺,位于高昌古城东城墙北端与小佛塔群之间(高昌古城郊外的景教废寺位置图(插图 3)[11]), 现存三个殿堂,长约20米,宽近7米(高昌城郊外景教教会平面图(插图 4))。

(插图 3) (插图 4)

这个教堂经过多次重修改建,勒柯克(A.von Le Coq)在墙壁内层墙壁上发现了景教残画,主要绘于东厅北墙、东墙和西厅。可惜非常残破,他只揭取了其中两幅较为完整的壁画,现藏柏林印度艺术博物馆。其中较小的一幅残画,高43厘米,宽21厘米,描绘一位正在忏悔的红衣女子(高昌城郊外景教堂壁画(插图 5))。

(插图 5) (插图 6)

另一幅残画面积稍大,宽约70厘米,高约63厘米。这幅画的下半部表现一群手持棕榈枝的信徒簇拥着一位牧师,上半部描绘一个手持十字架的骑士像,但是只有马蹄部分被揭取下来(高昌城郊外景教废寺出土壁画(插图 6))。勒柯克起初以为,这幅画表现基督教祭司施洗礼的情景。据羽田亨考证,此画实际上描写基督教节日——圣枝节(Palm Sunday),也即复活节前一个星期天,人们欢迎基督骑驴进入耶路撒冷城的场景。另一位日本学者吉村大次郎还指出,此画左边较大的人物像是耶稣,右边三个小人物分别为彼得、约翰和玛利亚•抹大拉[1]

此外,德国吐鲁番考察队在高昌古城东墙北端与小佛塔群之间(即高昌景教废寺附近)还收集到一些佛画残片,其中一幅绢画残片不是佛画,上面绘有手持十字杖的基督骑驴像(高昌景教堂附近出土景教绢画残片(插图 7))和一位女信徒,似乎也是描绘圣枝节[13]。如果这个推测不误,那么它将有助于复原高昌景教堂《圣枝节》壁画上残缺的基督骑驴像。

(插图 7)

1971-1972年,陕西考古工作者对陕西乾县乾陵东南3公里处章怀太子墓进行发掘,在墓道东西两壁发现了描绘外国使者的大型壁画。唐王朝凡遇婚丧大典,都要邀请外国客使参加;藩国君主的丧葬大事,唐王朝也派使团前往凭吊。据史书记载,在唐朝皇帝谒陵时,“行事官及宗室亲五等、诸亲三等以上并客使当陪位者就位”,陪同唐朝皇帝一起谒陵[]。章怀太子墓壁画生动再现了外国使者入朝谒陵,以及长安城外交机构鸿胪寺官员接待外国使者的喧闹场景,今称“礼宾图” [15]

在章怀太子墓道东壁上绘有三位海外使者,三人分别被鉴定为靺鞨、新罗和东罗马使者。东罗马古称“拂林”,在汉文史料中,其名始见于《前凉录》[]。据说“张轨时(255-314),西胡致金胡饼(瓶),皆拂菻作,奇状,并人高,二枚”。在《魏书》卷五和《北史》卷九十七中,拂林译作“普岚”或“伏卢尼”,法国东方学家伯希和(P. Pelliot)认为其名来自波斯人或粟特人对罗马帝国的称谓Frōm或Fromī[17]。罗马帝国东境在叙利亚,所以中国史籍对叙利亚来华的景教僧侣亦称拂林人。《礼宾图》壁画上的外国使者是根据国家方位安排的,西域使者画在墓道西壁,而东亚和南海诸国使者则画在墓道东壁。东罗马或叙利亚分明在西方,为什么《礼宾图》把拂林使者画在墓道东壁呢?显然,这位拂林使者是从海路来长安的,所以他和新罗、靺鞨等东方使者一起画在了墓道东壁。

(插图 8)

关于章怀太子壁画上的拂林使者,本文作者之一匈牙利罗兰大学宋妮雅(Buslig Szonja)博士最近发表了一个新的看法。她发现章怀太子墓壁画上的“拂林使者”,很可能是一位大秦国(今叙利亚)聂斯托里派的宗教代表[18]。章怀太子墓《礼宾图》的大秦国使者服装为咖啡色,尤其是翻领特征(高昌城郊外景教废寺出土壁画(插图 6)),皆与高昌景教壁画上景教徒衣冠(章怀太子墓壁画上的拂林使者(插图 8))如出一辙。

(附记:本文插图1和8为我的研究生陈晓露小姐所绘,谨致谢忱。)

[1] 林梅村:《中国基督教史的黎明时代》《西域文明》,北京:东方出版社,1995年,页448-451。
[2] 布尔努瓦著,耿昇译:《丝绸之路》,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年,页155-156 (译自L. Boulnois, La Route de la Soie, Paris: Arthaud, 1963)。
[3] 《唐会要》卷四十九。
[4] 羽田亨著,耿世民译:《西域文化史》,收入《西域文明史概论(外一种)》,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页158-159。
[5] R. Whitefield, The Art of Central Asia: The Stein Collection in the British Museum, vol.1, Tokyo, 1982(ロデリック・ウィットフィールド 著、上野アキ译, 《西域美术》卷1,东京:讲谈社,1982年), fig. 75 and pl. 21.
[6] 关于塔奇布伊•博斯坦(Taq-i Bustan)的萨珊波斯神像石雕,参见K. Tanabe(田边胜美), “A Study of the Sassanian Disk-Nimbus: Farrewell to Its Xvarnah Theory,” Bulletin of the Ancient Orient Museum, vol. VI, 1984, pl. XI.
[7] 李之藻《景教碑钞本》,收入《天学初函》,杭州:明崇祯二年(1629)初刻本,页66。
[8] 张绪山:《景教东渐及传入中国的希腊-拜占庭文化》,《世界历史》2004年第5期。
[9] 克里木凯特(H.-J. Klimkeit)著,林悟殊译:《达•伽马以前中亚和东亚的基督教》,台北:淑馨出版社,1995年,页18。
[10] 《宋史・天竺传》。
[11] 插图3根据德国考察队绘制的高昌古城遗址分布图。
[12] 羽田亨著,耿世民译:《西域文明史概论(外一种)》,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页19-20。
[13] Albert Grünwedel, Buddhistische Kunst in Indien, Berlin, 1893, pp.339-340.
[14] 《新唐・•礼仪志》。
[15] 陕西省博物馆,乾县文教局:《唐章怀太子墓发掘简报》,《文物》1972年7期,页13-25;《唐李贤墓壁画》,北京,1974年,25页。图版参见张鸿修编:《唐墓壁画集锦》,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页106;尹盛平主编:《唐墓壁画真品选萃》,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页40-41。
[16] 《太平御览》卷七五八引。
[17] P. Pelliot, “Compte rendu, sur l’origine nom Foulim,” JA, 1914, pp. 497-500.
[18] 宋妮雅:《章怀太子墓壁画所见“拂林使者”考》,上海博物馆周秦汉唐学术讨论会论文,2004年。
2007年1月31日发行
编辑: 大西 磨希子

目录

作者

1956年4月生,祖籍广东,生长于北京。70年代后期,在史学家马雍门下受业三年。1977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读考古学,毕业分配至中国文物研究所,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其间,师从梵学家蒋忠新学梵语,开展丝绸之路考古和中亚死语言写卷,尤其是犍陀罗语研究。1993年,应美国梵学家邵瑞琪(Richard Salomon)教授邀请,赴华盛顿大学从事中亚死文字研究。1994年,受聘于北京大学考古学系,现为北大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2年,应日本学术振兴会邀请,赴日进行学术交流,任京都佛教大学客座研究员。2001-2004年,三赴香港讲授中外文化交流考古,任香港城市大学客座教授。2004年,应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和普林斯顿大学考古艺术系之邀,赴美作学术演讲。 [ 更多... ]

作者

1974年11月29日,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1997年考入匈牙利的罗兰大学(Eötvos Lorand University, Hungary),2002年获考古学和汉学硕士学位。毕业后在该校外语学院继续攻读博士学位,论文题目为《14-16世纪中国与东南亚诸国的经济关系》。2006年获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汉语讲师。2005年到北京大学进修一年,在林梅村教授指导下,研究有关郑和下西洋考古资料。 [ 更多... ]

索引

数字丝绸之路

阅览须知

  • 点击图片可看大图。
  • 点击连接(图片号码前面的蓝字)可看原图片。
  • 一些图片上执行了附加文字处理或对颜色进行了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