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Wayback Machine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21221072508/http://big5.cri.cn/gate/big5/gb.cri.cn/1321/2005/08/15/157@660580.htm
普通話   廣州話  客家話  閩南話  潮州話  海峽飛虹  有獎收聽  
稿源: 國際線上    2005-08-15 10:28:03    
 
深圳客家人的來歷和客家民居

線上收聽

  內容提要:有著客家文化底蘊的深圳龍崗區,是一部客家人第四次大遷徙的見證。現在,龍崗客家人在大抓經濟建設同時,有機地把客家建築傳統大小圍堡群落或圍堡遺址僻為旅遊風景區。“龍崗客家風情遊”不僅可以展示客家建築,而且也為客家山歌、客家飲食、客家歲時習俗等等提供了一個“表演”的舞臺。

  聽眾朋友,您好,歡迎收聽CRI客家之聲的《客家天地》節目,我是節目主持人張順靈,在這次節目時�堙A我為各位聊聊深圳客家人的來歷和深圳客家民居。

  聽眾朋友,“深圳”的地名,最早見於康熙《新安縣誌》,是流經人民橋下的那條深圳河而得名的。

  今日深圳的原住民主要由兩部分人構成:一支是宋、元至明從珠江三角洲地區移入本地的廣府人,即說粵語(也稱白話)的族群。因他們是從深圳西邊進入的,所以他們現在主要分佈在深圳的西部、西北部和南部。另外一支就是客家人,他們進來的時間比廣府人要晚,是在清朝康熙、乾隆至嘉慶年間,陸陸續續自嘉應州(今梅州)、惠州、潮州,也有一少部分來自江西、福建等地遷入深圳的,他們的聚居地區主要在深圳的東部與東北部,也就是集中在現龍崗、鹽田兩區,並散居於廣府人聚集的寶安、南山、上步、羅湖等區。客家人比廣府人晚進深圳的原因,是和清初的“遷海復界”直接相關。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 ,台灣平定後,清政府開始執行“遷海復界”政策 。此時,生活在贛、閩、粵交界山區的客家人丁口增殖很快,“招墾令”正可解決地少人多之困。廣東東南沿海的“復界區”就成為客家移民的遷方向。

  深圳市客家民俗研究所的謝一明先生說:

  “深圳(包括香港九龍、新界)的客家聚居區,是“復界”後形成的疆域清楚、人口集中、發展成功的客家新區,它也是客家史上第四次大遷徙運動的重要成果之一。”

  據《新安縣誌》記載,到清康熙二十七年的幾十年間,招徠的墾民人數少得可憐,甚至有些年根本無人進入,直到康熙三十年後,客家移民才逐漸多起來。康熙、乾隆以後,客家人就與廣府人在深圳的鄉土文化中各佔據了“半壁江山”。

  雖說深圳地方典籍、筆記等資料十分匱乏,但深圳地面上仍矗立著的座座廣府民居、客家圍堡、祠堂、寺廟等等建築,都是“可以觸摸到的歷史”,是今天深圳擁有的一大筆地方文化財富。現在深圳市政府提出“文化立市”的發展戰略,那麼作為龍崗鄉土文化的客家文化應屬於“文化立區”中的一個重要內容,而富有客家傳統風貌的民居建築群則應該佔有一席之地。

  謝一明先生說:

  “舊時,客家人的居住特點是聚族而居,龍崗區典型的客家民居則是內部民居祠堂合二為一,外部呈全封閉的極具防禦功能的碉堡或城堡式建築,被稱之為圍堡。”

  大大小小的圍堡集中分佈在區內的龍崗、坑梓、坪地、坪山、橫崗等地方,其他地方則零星少見。深圳圍堡的具體數量,據粗略估計約有100多座。僅坑梓60平方公里的地方,現存大小圍堡(包括已殘損而無人居住的)就有46座之多。

  這批圍堡的建築年代,從清乾隆直到宣統。但上一兩萬平方米的大型圍堡,卻集中出現在“大清盛世”的乾(隆)嘉(慶)年間。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坪山辦事處曾氏建於乾隆五十六年(1791),佔地面積24866平方米的大萬世居、龍崗辦事處羅氏建成于嘉慶二十二年(1817),佔地24816平方米的鶴湖新居、坑梓辦事處黃氏建於乾隆五十九年(1794)的秀山世居,又稱秀山樓或城肚,佔地約15000平方米。

  那些散佈在龍崗各地的大小圍堡群落或圍堡遺址,是一部客家人第四次大遷徙的艱苦奮鬥的見證。而且我們還不應忘記客民村落中20世紀30、40年代用僑匯修建的具有西洋風格的屋宇,及繼承了客家建築傳統但家庭化、小型化了的民居,它們與那些大小圍堡共同描繪出村落的客家風情。形成了獨特龍崗文化,並被保留下。這批客家建築是傳統的本土文化的結晶,這些不可再生的人文資源,在深圳社會生活現代化、農村城市化、農民市民化的今天,尤顯寶貴和重要。

  謝一明先生說:

  “現在,龍崗客家人在大抓經濟建設的同時,有機地把客家傳統建築大小圍堡群落或圍堡遺址僻為旅遊風景區。“龍崗客家風情遊”不僅可以展示客家建築,而且也為客家山歌、客家飲食、客家歲時習俗等等提供了一個“表演”的舞臺。”

  另外,有著客家文化底蘊的龍崗區,大芬油畫村、大鵬古城、南澳月亮灣海濱公園、龍崗客家民俗博物館、龍城廣場等地,讓旅遊參觀的人大飽眼福,給他們留下了深刻印象。龍崗區不遺餘力地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發展客家文化的做法,將歷史與現代有機結合起來,發揚自己的區域文化優勢,從而展現出龍崗客家民居的特色文化等,贏得了深圳特區政府、國內客遊和華僑、華人及港澳臺同胞讚賞。通過開展龍崗特色的“龍文化”、“客家文化”和“廣場文化”活動,將傳統文化成功地融合於廣場文化之中。近年來,龍崗區先後在龍城廣場舉辦了全國第二屆舞龍比賽、國際攝聯第二十四屆年會、第三屆中國國際舞獅邀請賽、’99中國(深圳龍崗)客家文化節等系列活動。龍城廣場的週末文藝晚會和電影晚會,更是極大地豐富了廣大群眾的業餘生活。龍城廣場已成為全國聞名的群眾文化品牌,榮獲省十佳文化廣場稱號,並被評為廣東省國慶50週年十大標誌性建築之一。

  好,聽眾朋友,我剛才為各位聊了深圳客家人的來歷和深圳客家民居。這次的《客家天地》節目就到這裡結束,多謝您的收聽,再會。




  相 關 文 章
客家天地
v 廣東梅州大埔做大做強陶瓷業 2005-08-12 10:04:12
v 滿腔熱血衛中華--記“飛虎隊員”印尼歸僑彭嘉衡 2005-08-11 10:04:28
v 梅州同歡樂隊 2005-08-10 11:44:09
v 訪模里西斯客籍華裔青少年尋根夏令營一行 2005-08-09 10:25:27
v 廣東新圩鎮製作禮品賺洋鈔票 2005-08-08 10:34:33
  發 表 評 論

內容搜索

   





整小時節目

普通話    18/03 17:00
廣州話    18/03 20:00
客家話    29/01 24:00
閩南話    29/01 22:00
潮州話    18/03 19:00
海峽飛虹   30/01 17:00
中國音樂榜  30/01 18:00
精彩節目回放
• 中國首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發射[組圖]   收聽
• 直播回放:新一屆政治局常委會見中外記者 音頻 視頻
• 直播回放:北京市副市長、北京奧組委執行副主席劉敬民介紹北京2008奧運會籌備情況
• 直播回放:國家發改委副主任介紹中國經濟與社會發展情況
• 直播回放:中組部副部長介紹黨建情況
• 直播回放: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
更多>>
專題推薦
紫荊花開的十年
  香港回歸祖國,是中華民族的一段集體記憶。雖然十年過去了,但是說起1997年7月1日那一天,所有的中國人還是會很激動。
溫家寶出訪韓日
 2007年4月10日-13日,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應邀對南韓和日本進行正式訪問。
精彩圖片

本台記者川西行

浩浩“天湖”納木錯

蘇州--粉�棯L瓦中的人間煙火

台灣來的“蝴蝶阿公”(圖)
地址:北京石景山路甲16號 100040
業務電話:86-10-68890767/68890762 電子郵件:webmaster@cri.cn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中心 中國網站排名
新聞從業人員職業道德監督電話:86-10-68892232 68892233 監督郵件:jchsh@cri.com.cn 中國網際網路視聽節目服務自律公約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0102006 京ICP證050344號 京ICP備0506489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702000014 網站運營:國廣國際線上網路(北京)有限公司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際線上版權所有©1997-2012 未經書面授權禁止複製或建立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