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Wayback Machine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0506102536/http://www.xjass.com/ls/content/2009-11/15/content_117347.htm
当前位置: 新疆哲学社会科学网>> 新疆历史>> 专题研究  

回鹘文《陶师本生》及其特点

http://www.xjass.com  2009年11月15日 23:17:05 新疆哲学社会科学网

摘要:《陶师本生》在敦煌、吐鲁番出土古代回鹘文佛本生故事残卷中仅存一件,保存比较完好,对于认识印度佛教神话在回鹘中的传播与影响具有积极意义。本文对该写本进行了转写、翻译与研究,可以看,回鹘文《陶师本生》很可能是根据多种汉文本改编而成。其突出特点在于内容简单明了,注重故事情节的叙述,使故事本身完全失却了佛教本生故事的说教性质,成了十足的文学作品。

关键词:佛本生故事;民间文学;佛教;回鹘文

 

 

在德国收藏的回鹘文写本中,有《陶师本生》残片一件,编号为Mainz 700(原编号为T III M 194),系德国第三次吐鲁番探险队于1906~1907年间在吐鲁番木头沟遗址发现的。该文献先藏柏林民俗博物馆,1947年转移到美因茨(Mainz)科学院收藏,编为Mainz号。再转入德国国家图书馆东方部,但编号未变。写本为菩提叶式长卷,1叶,双面书写。其中,正面有文字36行;背面正文文字34行,另在书眉处有回鹘文小字一行,内容为tört otuz[u]nč iki [ot]uz第二十四[],第二十二[]。表明该页出自某一大型佛经。写本左侧6-9行(正面)处有绳孔,残卷上端边缘有机械性的损伤以及虫咬的损毁痕迹和水渍。保存基本完好,除少数几处文字残损,无法辨认外,整体内容基本上还是可以复原的。(如图)这是目前所知回鹘文文献中惟一的《陶师本生》写本残片,对于认识印度佛教神话在回鹘中的传播与影响具有积极意义,1982年由德国学者艾勒斯(G. Ehlers)研究刊布。[1]175-185 但由于作者不谙汉语,未能结合汉文文献就写本的基本内容进行深入探讨。本文拟以该刊本为依据,结合汉文佛教典籍的有关记载,对回鹘文《陶师本生》写本内容及相关问题作一较为全面的研究。

 

一、原文转写

 

正面

1. kïlïnč ärti kim t[ä]ŋrim altï yïl ayïγ

2. yol-ta ämgäntiŋiz anuk burxan kutïn

3. tïd○○ ätiŋiz soyultï kanïŋïz kurudï

4. körgäli kanïnčsiz ät’özüŋüz kurudï

5. anï y[a]rlïγaŋ bodun äšidzün yavlak

6. kïlïnč-ka korkzun-lar ○○

7. tükäl bilgä t[ä]ŋri t[ä]ŋrisi

8. [burx]an inčä tep y[a]rlïγadï ○○

9. [bir] üdün iki tümän

10. [  ]-ta badrak[a]lp-ta baranas känt-

11. dä iki braman urï-lari bar ärti ○○

12. [art]ok tetik alp ○○ kašip burxan

13. [bra]man urï-sï ärdi braman biligin

14. sävmäz ärdi ○○ karga üni sürčük

15. täg sakïn[u]r ärdi ○○ pakšï-ta bošgunmiš

16. biligin artok [  ]rmaz kodur ärdi ○○

17. sözlämäz ärdi ○○ č[ïn]garmaz ärdi sävmäz

18. üčün utari urï pahšï-sïnta

19. bošgunmïš bilig ädgüti bïšurur

20. ärdi sözläyür ärdi ○○ ol kurvag-dakï

21. braman urï-larï utarig agïrlayur

22. ärdi ○○ kašip-niŋ ädgü yï[lt]ïzïn

23. bilmäz [är]di-[lär ○○] u[tar]i köŋüli uluγ

24. [  ]l[  ]ärdi ○○ inčä sakïnur ärdi ○○

25. m[ä]n kašip-ta yeg m[ä]n ○○ pahšï-

26. da bošgunmïš bilig ädgüti bïšurup

27. [adïnag]u-ka bošgurur m[ä]n tep sakïnur

28. ärdi ○○ kač yïl ärti ○○kašip urï

29. särmädi ○○ ä[vin]tin ünti kečmädi ○○

30. tüzgärinčsiz yeg burxan kutïn

31. [bu]l[ti ○○] ol [ü]dün baybatavan känt-

32. tä [nan]dipala atl[ï]γ sasïčï urï bar

33. [är]d[i] ○○ o[l] kašip [bu]rxan-ka yüküngäli

34. b[ard]ï nom t[ γal]ï ä[rdä]m kut bultï ○○

35. anasï [a]tasï k[öz]läri [kö]rmäz ärdi-lär ○○

36. [olar]-ka tapïnur ärdi ○○ anï üčün

背面

书眉tört otuz[u]nč iki [ot]uz

37. ävdin ünmädi dintar bolmadï bir üdün

38. utari urï kaŋli-ta olurup beš yüz

39. braman urï-lar birlä kapïγ-dïn ünär

40. ärdi ○○ altun tayak altun olurčuk

41. ašnu yorïtur ärdi-lär ○○nandipala sasïčï

42. utru sokuštï ○○ utari urï-ka

43. inčä tep ayïtdï ○○

44. öŋrä-ki böšüküm k[anï]

45. barmïš ärdïŋ [nandi]pala i[nčä]

46. tep tedi ○○ rišiv[a]rtan arïγ-ta [  ]

47. ärdim ○○ kašip urï sänïŋ böšüküŋ

48. burxan kutïn bultï noš tag nom

49. yagïtur aŋar yüküngäli bardï[m ○○]

50. utari urï kertgünmädi inčä sakïnt[ï○○]

51. ol mentä tetik ärmäz ärdi ○○ näčük

52. burxan kutïn bulgay tep sakïntï

53. ötrü inčä tep tedi ○○ atiduškara

54. kašipa ○○ nandi-pala agïzïn todï ○○

55. sözlämä burxan kutïn bultï ○○

56. tep tedï ○○ otrü birlä kašip burxan-

57. ka bardï-lar ○○ utari urï burxan-

58. ïg kördi ○○ ötrü k[ä]ntü tetikin

59. bildi ○○ čin kertü burxan kutïn

60. bulmïš tep ○○ sözlämiš savïn ökünti

61. nomka kirdï ○○ burxan kutïŋa alkïš

62. bultï ○○ kim utari urï ärdi ○○ ol m[ä]n

63. ärdim ○○ altï aγïz sözlämiš üčün

64. altï yïl azag nomda ämgändim ○○

65. ayïγ kïlïnč köŋülümin azgurdï ○○

66. tirti-lar törösiŋä kügürdi ya

67. ät’özüm ämgänti birök m[ä]n bodis[a]t[v]-

68. ïg sögdüm ärsär yana üč

69. asanki ämgänmišim k[ä]rgäk ärdi ○○ anï

70. üčün saklanmïš k[ä]rgäk ○○ til-lig

 

二、汉译

 

1[多么]深重的罪孽!尔时世尊为大众离苦得乐,进行了长达六年之久的

2.苦修,然后才成无上正觉。

3.苦修使身心受到煎熬,血液变枯干涸,

4.使丰满的躯体变得干枯而缺乏生机。

5.对此,世尊仁慈地进行解释,众信徒亦愿闻其道,

6.从而对恶的因果报应感到恐惧!

7[紧接着],天中天世尊

8.慈悲地说了下面的话:

9我于往昔人寿二万岁

10.贤劫时,婆罗痆斯

11.有二梵志。

12[两者(?)]聪慧过人,且骁勇无比。迦叶佛

13.本为梵志之子。但他却对婆罗门学说

14.不屑一顾,认为[]是乌鸦的舌噪。

15.他对从师傅那儿学来的

16.知识嗤之以鼻……并弃之不用。

17.他从不背诵[它们],也从不仔细钻研[它们]

18.因为他不喜欢[它们][]信徒优多罗童子

19.却继承并完善所学知识

20.并日夜吟诵。信徒中

21.人们却很尊重梵志优多罗

22迦叶[]的道德[品行]根源

23.他们并不了解。优多罗的心

24.是高傲的(?),因此他考虑:

25.“我比迦叶[]更为优秀,因为我把从老师

26.那里学来的知识理解得最好,

27.并将它传授给别人。”他思忖道。

28.光阴荏苒,迦叶童子

29.已不能忍受其苦。于是他便离家出走。

30.时光流逝,他终于成就了无上菩提。

31.那时在鞞婆陵耆村

32.有一陶师,名难提波罗

33礼敬迦叶佛

34道行达到了至高境地,将其学说……

35.他的父母为盲人,

36.为养育他们,

 

书眉:第二十四[],第二十二[]

 

37.他从不出门,而且不愿出家为僧。当时,

38优多罗童子乘白马车,与五百

39童子共出城门。

40.他们手持金色手杖,

41.坐于金銮座上,遥见陶师

42难提波罗

43优多罗童子问道:

44.“你从何处来?”

45难提波罗答道:

46“我刚从仙人堕处来。

47迦叶童子,一位信徒,你的朋友,

48.他已成等正觉,并使他的教诲如甘露般

49.降临[人间]。我去向他表示礼敬。”

50优多罗童子对此有疑,自忖道:

51.“那个迦叶佛并不比我聪明多少,他怎样

52.能够得道成佛呢?”他这样想着,

53.遂语曰:“得道非为易事。善哉!迦叶[]!”

54.难提波罗陶师堵住了优多罗童子的嘴:

55.“不要如是说,他确已成就无上菩提!”

56难提婆罗这样说着,随后二人一起至迦叶佛所,即佛的身边。

57优多罗童子看到佛祖,

58.这时他才从内心承认,

59迦叶佛确已得道成佛。

60.并为自己的诽谤之语感到后悔,

61.而且进入了佛之境界,最终悟道。

62.这个优多罗童子正是前世的我。

63.因为我对[迦叶佛]说了六句恶毒的话,

64.故而受了六年之苦。

65.这种灵验的因果报应使我身心备受痛苦,

66.并将我带向了外道的错误说教。苦哉。

67.我的躯体受尽煎熬。设若我对菩萨再说恶语,

68.那么我将重受三

69阿僧祇劫之苦。因此,

70.应引以为戒,对所说言语要负责任……

 

三、疏证

 

(疏证内容主要限于专门术语及借词等。前面的阿拉伯数字表示行数,后面的数字表示字次。)

 

7. 3-4/8. 1  täŋri täŋrisi burxan 天中天世尊。täŋri täŋrisi意为“天中天”,指宇宙间至高无上者。多用于佛教文献,如哈密本回鹘文《弥勒会见记》第16品《转法轮》有“täŋri täŋrisi maitri burxan inčä tip”之语,意为“天中天弥勒佛如是说”。在同一文献中,该短语还用于指代宝光佛、毗婆佛等。[2]71-132 其中的burxan意为佛,bur-应为佛<吐火罗文pätpūdpud<梵文Buddha之借词,[3]9 xan为“汗”、“可汗”之音译。

10. 2 badrakalp  借自梵语bhadrakalpa,意为“贤劫”,为佛教宏观的时间观念之一,指有释迦佛等千佛出世的现在劫。与过去庄严劫、未来星宿劫并称为三大劫。过去七佛中,前三佛相当于庄严劫千佛之最后三佛,分别为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婆佛。拘楼孙佛、拘那含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出现于贤劫之世,而弥勒佛以下至楼至佛(即韦陀菩萨)之九九六佛,则在未来世将会出现。

10. 3 baranas  婆罗痆斯,梵语作BārānasīVārānasī,又译波罗那斯、波罗捺,曾名贝拿勒斯(Benares),今译瓦腊纳西。婆罗痆斯国即古代迦尸国(Kāśī)。[4] 559-560 婆罗痆斯和迦尸本来可以交替使用或联合使用,但后来一般用迦尸作国名,以婆罗痆斯作首都名。释迦牟尼初转法轮的鹿野园即在婆罗痆斯东北约七公里处。

11. 3 braman  借自梵语brāhmana,音译“婆罗门”,意译“净裔”、“净行”,又称“净行者”、“净行梵志”。[5] 939婆罗门志求住无垢清净得生梵天,故有此称。

12. 4-5 kašip burxan  迦叶佛(梵文作Kāśyapa),为过去七佛之第六位,系释迦牟尼前世之师。曾举行过一次说法集会,参加弟子众达二万。迦叶佛,意译“饮光”,又称迦叶如来。在本文献中,有时写作kašip burxankašip,有时又作kašip urï,其中urï为童子、少年及儿子之意,这里依原文暂译作迦叶童子。

18. 2-3 utari urï  优多罗童子。Utari,借自梵语Uttara,意为“上”、“胜”、“胜上”。《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11译作“最胜”。《佛说兴起行经》卷下则作“火鬘”。《中阿含经》卷十二《鞞婆陵耆经》又作“优多罗童子”。据《撰集百缘经》卷五记载,佛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时,有一长者,财宝无量。其妻生一男儿,端正殊妙,世所希见,遂取名优多罗,后出家为比丘。其母因生前吝于布施,死后堕入饿鬼道;优多罗遂尽心供养佛陀及四方僧众,令母得生于忉利天。

31. 4  baybatavan  借自梵文Vaibhidingī《中阿含经》卷十二《鞞婆陵耆经》译作“鞞婆陵耆村”,为陶师难提波罗的居住地。《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11载:“佛告诸苾刍:我于往昔人寿二万岁时,有一聚落名为分析……其聚落中复有陶师。名曰。”即难提波罗之意译,详后。可见,这里的“分析”指的即为鞞婆陵耆村。然而在梵语中,“分析”写作vibhāga,与Vaibhidingī虽相近但有别。抑或译文有误?未可知也。《兴起行经》卷下又载:“是时佛告舍利弗:往昔波罗捺城边,去城不远有多兽邑,中有婆罗门,为王太史,国中第一。有一子,头上有自然火鬘,因以为名。婆首端正,有三十相,梵志典籍,图书谶记,无事不博,外道禁戒及诸算术,皆悉明练。时有一瓦师子,名难提婆罗,与火鬘少小亲友。”从这一记载看,难提婆罗的居住地当在波罗捺城边的“多兽邑”。此多兽邑当即释迦牟尼初转法轮的鹿野园。

32. 2  nandipala  借自梵语Nandipāla,陶师的名字。《兴起行经》卷下译作“难提婆罗”与“护喜”,《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11则译作“喜护”。“喜护”为“难提婆罗”之意译。《翻梵语》卷六:“难提波罗,译曰喜护。”

46. 3  rišivartan 借自梵语rśi-vattana,仙人堕处。Rśi意为“仙”、“仙人”、“圣”,vattanaPattana之异写,意为“城镇、集市”。仙人堕处即鹿野园。龙树菩萨造《大智度论》卷十七中载一个传说云:有五百仙人在山中修行,成就了神通,能于空中驰骋。一天,他们于空中飞行时,闻紧陀罗女歌声,内心陶醉,淫欲心生,致使道果散尽,失去神通,纷纷由天坠地。仙人堕处由此而得名。

68. 5/69. 1  üč asanki  阿僧祇劫。Asanki,一般认为借自梵语之Asamkhyeya[6]224 揆诸发音,似乎更接近于汉语“阿僧祇”。阿僧祇,亦译阿僧企耶,意译无数、无央数,佛教中用来表示异常久远的时间单位。《大智度论》卷四云:“问曰:‘几时名阿僧祇?’答曰:‘天人中能知算数法,极数不能知。”回鹘文写本中的üč(三),这里表示“多”意。

 

四、回鹘文《陶师本生》的特点

 

佛本生故事,梵文、巴利文均作Jātaka,记述的是释迦牟尼累世修行的行业。古代印度相信生死轮回。不论人或动物,只要降生,就必有所为,或善或恶,不出二途。有因即有果,这就决定了它们转生的好坏。如此轮回,永不止息。释迦牟尼在成佛之前,只是一个菩萨,未跳出轮回的圈子,故必须经过无数次的转生,才能成佛。[7]1

今天所知的回鹘文佛本生文献不少,《陶师本生》即为其中之一。但由于这些文献多为残片,缺少可比对的资料,故译释相当困难,刊布者甚稀。故而直到1964年,美国著名阿尔泰语学者波普还曾写道:“从未发现有本生故事的回鹘文译本存在。”[8]10 这种状况在我国学术界也同样存在,不管是语言学研究、文学研究,还是宗教学研究,都很少有人提及这些回鹘文本生故事。笔者曾将吐鲁番、敦煌等地出土的回鹘文佛本生故事写卷及少量印本进行裒集,得十余种,除《陶师本生》外,尚有《善恶两王子的故事》、《须达拏太子本生》、《大觉本生》、《狮子本生》、《羚羊本生》、《阿烂弥王本生》、《兔王本生》、《象护本生》、《猴王本生》、《哑跛本生》、《金羚羊本生》,另有内容尚待进一步甄别的回鹘文佛本生故事残卷数十种。[9]119-122

关于这些写本、印本的具体时代,由于文献本身缺乏记载,故不得而知。但法藏回鹘文《善恶两王子的故事》(P. 3509)及《阿烂弥王本生》(P. Ouïgour 1)均出自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因该洞封闭的时间不迟于11世纪中叶,故而可知其写成时代亦不应晚于是时。而吐鲁番出土的版刻佛本生故事,画面人物多为蒙古装束,而且有一幅画像呈契丹髡发之状,体现出西辽及蒙古因素对西域回鹘佛教艺术的影响,故可定其时代在1214世纪之间。综合各种因素,可以看出,印度的佛本生故事早在1014世纪间即已在维吾尔族的祖先回鹘中曾得到非常广泛的传播,流行范围遍及河西走廊和西域地区。

有关陶师本生的记载,在汉文佛典中是很多见的,不管是来自印度的经、律、论文献,还是中土僧人的撰述,都有不少曾提到或引用这一故事,其中比较集中者可见于如下几件文献:

1.东汉康孟详译《佛说兴起行经》卷下。

2.东晋僧伽提婆译《中阿含经》卷十二。

3.唐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卷十八。

4.唐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十一。

《佛说兴起行经》卷下,陶师名字先译“难提波罗”,又译作“护喜”。此人为瓦师,精进勇猛,慈仁孝顺……手不掘地,亦不使人掘,唯取破墙崩岸及鼠坏,和以为器,成好无比”。劝火鬘(即优多罗童子)拜谒迦叶如来,使其皈依佛教。以之与回鹘文写本对照,二者相取甚远。

在《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卷十八,陶师名译作“喜护”,内容简略,仅有如下数语:“乃往古昔,于无比聚落,名曰喜护。广如中阿笈摩王法相应品中说:汝等苾刍,于意云何?往昔之时无上摩纳婆者,岂异人乎?我身是也。由我昔于迦摄波佛处说云苦行未证具智,由斯业力,六年苦行不能证成无上等觉。我若当时于彼佛所,而不追悔愿求当来等正觉者,纵更经三无数大劫,修诸善品,犹未成佛。”与回鹘文写本关系不大。

在《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十一中,陶师名作“喜护”,对其记载较详,但通过比对,亦与回鹘文写本相去较院,唯东晋僧伽提婆译《中阿含经》卷十二《王相应品·鞞婆陵耆经第六》中故事与回鹘文最接近。

回鹘文《陶师本生》,就其内容言,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6行,引子;

第二部分,第762行,正文;

第三部分,第6370行,结尾。

其中引子部分着重叙述释迦佛讲述陶师本生故事之缘由。内容可见于《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11

 

尔时世尊,先六年苦行,然后成无上觉。往诣波罗斯城,陈如五刍众,次度耶舍五人,次度贤众六十人民。是故刍,其众渐多。时诸刍心生疑念,复白佛言:“大德,世尊往作何业,今受六年苦行异熟。”佛告刍:“我自作业还自受报。”

 

此外,《佛说兴起行经·佛说苦行宿缘经》也说到:世尊过去世轻慢迦叶佛,“作恶语道。迦叶佛髡头沙门。何有佛道。佛道难得。以是恶言故临成阿惟三佛时。六年受苦行。”世尊过去世种下了恶因,作孽深重,故释迦牟尼经过六年苦修,克服无数的苦难,才终于修成正果。广大信徒愿闻其详,世尊遂应邀讲述陶师的故事。第三部分的内容正好与引子相呼应。正文部分,回鹘文文本与《中阿含经·鞞婆陵耆经》最为接近。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回鹘文本与汉文本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其中特别明显的一点是回鹘文文本故事情节要比汉文本紧凑得多,内容非常简练。如回鹘文本第7-8行之文字:“紧接着,天中天世尊慈悲地说了下面的话。”在汉文本中,内容要复杂得多:

 

彼时,世尊告曰:“阿难,此处所中,迦叶如来无所著等正觉在此处坐,为弟子说法。”于是,尊者阿难即在彼处速疾敷座,叉手向佛,白曰:“世尊!唯愿世尊亦坐此处,为弟子说法。如是此处为二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所行。”尔时,世尊便于彼处坐尊者阿难所敷之座。坐已,告曰。

 

再如汉文本中有如下一段文字:

 

于是,优多罗童子还去不远,问曰:“难提波罗,汝从迦叶如来无所著等正觉得闻如是微妙之法,何意住家,不能舍离学圣道耶?”于是,难提波罗陶师答曰:“优多罗,汝自知我尽形寿供养父母。父母无目,唯仰于人,我以供养侍父母故。”于是,优多罗童子问难提波罗:“我可得从迦叶如来无所著等正觉出家学道,受于具足,得作比丘,行梵行耶?”于是,难提波罗陶师及优多罗童子即从彼处复往诣迦叶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所。到已作礼,却坐一面。

 

在回鹘文中被简化为寥寥的十余字:

 

并为自己的诽谤之语感到后悔。(第60行)

 

回鹘文文本删除了汉文本中大量的讲说难提波罗“归佛、归法、归比丘众”、“离妄言、断妄言”、“离治生、断治生”、“离酒、断酒”之类的内容,剔除了汉译佛教经典中的繁文缛节,而集中于故事情节的描述。回鹘文本的《陶师本生》内容短小精悍,结构紧凑,语言优美。但是,由于内容压缩过多,汉文本比起来,显得有些古板,不如汉文本生动活泼,形象感人。

由上可以得出结论,回鹘文《陶师本生》很可能是根据多种汉文本改编而成的。情节简洁是其突出特点,但由于过于注重故事情节,基本失去了佛教本生故事原本应具备的说教性质,成了十足的文学作品。若非第62行提到“这个优多罗童子正是前世的我”,真使人难以将这一故事与佛本生内容联系在一起。

 

参考文献:

[1]G. Ehlers, Ein alttürkisches Fragment zur Erzählung vom Töpfer, Ural-Altaische Jahrbücher N. F. 2, 1982.

[2]Geng Shimin - H. J.  Klimkeit, Das 16. Kapitel der Hami-Version der Maitrisimit, Turkluk Bilgisi Arastirmalari (Journal of Turkish Studies) 9, 1985.

[3]季羡林.浮屠与佛[A].季羡林学术论著自选集[C].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1.

[4]玄奘、辩机著,季羡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记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5.

[5]原云来.汉译对照梵和大辞典[Z].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8.

[6]Klaus Röhrborn, Uigurisches Wörterbuch. Sprachmaterial der Vorislamischen Türkischen Texte aus Zentralasien, Lieferung 3, Wiesbaden, 1981.

[7]季羡林.关于巴利文《佛本生故事》[A].佛本生故事选[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8]N. Poppe, The Mongolian Versions of Vessantarajātaka, Studia Orientalia 30-2, Helsinki 1964.

[9]杨富学.印度宗教文化与回鹘民间文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稿源: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作者: 杨富学 责编: 王旭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