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    佛教的慈悲觀
       
 
 
1.護生的真義

 

 
 
    2.戒殺與放生
3.人為何要戒殺放生      

4.持齋與吃素有甚麼不同

 

     
5.持八關齋戒的利益  
6.論短期出家所得的功德   

   
  7.受菩薩戒之功德
   
回首頁
  

 

 

 

 

 

 

 

 

 

 

 

 

 

 

 

 

護生的真義

  佛教以慈悲為本,重視戒殺放生之行。慈就是予以快樂,悲是拔除痛苦。世人最愛惜者,莫若身命、妻子及財帛,然卻每不能兼賅。假若不幸遭逢危難,為救己身,則寧捨一切身外之物,以求自存。人既貪生怕死,微命如蚊蚋蟲蟻,尚知避死求生,則其他動物又何獨不然?

  須知人與萬物,應並存而不相害。凡有血氣者,皆有知覺,有知覺則有生命,因此,人與其他眾生,覺知雖有高下之分,但其惡死樂生之心則同。由己推及其他生物,假使吾人為賊所逼,自知難逃一死,其心感受如何?豈不慌張!又若我眷屬伴侶,竟被惡賊綁縛就刃,其心感受如何?豈不慘痛!又當此時,本當即殺,忽遇另一賊人,放我令去,其心寧不歡喜?豈料再來一賊,阻止其夥伴放我,其心寧不仇恨?不要以為魚、蝦、螺、蛤、龜、鱉等動物,與人不同,其實彼諸動物被捕之後,為人置諸刀俎、鑊湯之時,自念此身及其眷屬伴侶,頃刻即受難以形容之畢命痛苦,雖口不能言,然其魂飛魄散之慘痛情況,與我遇賊之種種景象,當無有異。

  有謂天生動物,專為供人所食,不知此種觀念,完全出於自私。如在人類中也有種族、國家、家庭、宗親以及朋友等親切疏遠之分別。每遇大難臨頭,尚自遠走高飛,無暇顧及他人死活,何況與人不同之低等動物?由於絕大多數人類都不明無我之理,有強烈無比之自私心。既有身命,皆欲滋養,食他肉以補己身,但知滋養,不顧殘忍,勢必殺害生靈,藉其力量,以欺弱小,食弱小之肉,大鳥食小鳥,大獸食小獸,大魚食小魚及大蟲食小蟲。豺狼虎豹強則食人,人強則食豺狼虎豹;夏天蛇則食老鼠,冬天老鼠則食蛇。彼此互相吞噉,究竟誰甘心被對方吞食?

  人之食肉,因為習以為常,不覺其非,反以為是。孟子亦有云︰「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

  昔商王成湯出遊,遇獵人布四面網,並說道︰「從天來者,從地來者,從四方來者,皆入吾網。」湯為布三面,祇留一面,改其語說︰「欲左者左,欲右者右,欲上者上,欲下者下,不用命者,乃入其網。」

  又春秋時,鄭國有人送魚與大夫子產,子產不食,令僕人畜之池中。由此觀之,戒殺放生之行,非獨存於佛教,儒士君子亦有奉行。何況邇來保護動物之新運動,業已遍及全球,更取得政府支持,俾不少瀕臨絕種之生物,重獲生存機會。

  大乘佛教三聚戒中,首以饒益有情戒為要務,至盼我教四眾弟子,於極力提倡戒殺放生之餘,亦要顧及世界護生工作,以配合時代之步伐。無論水陸空行,祇要能力所及,莫不救拔,經常以此培養慈悲心,方為正道。

回卷首

 

 

 

 

 

 

 

 

 

 

 

 

 

 

 

 

 

 

 

 

 

 

 

 

 

 

 

 

戒殺與放生

  近年來,本港頻頻發生偷盜搶劫,人們一致認為那是社會的大惡,卻未注意到殺生更是大惡中之大惡。盜賊所要的金銀珠寶祇是人的身外之財,是易捨的,而性命肉體又有誰人能放得下?例如日本侵略中國時,僅在南京一地,即殺死我國同胞數十萬,這是非常殘酷的。而單在香港,一日之內所殺的生物何止數十萬?人們卻視為理所當然,沒有思維其後果。須知︰「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

  戒殺與放生不僅佛教提倡,即我國古聖先賢也莫不主張。如孟子云︰「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顏魯公立放生池凡八十一處。有說:「大德曰生。」又云:「上天有好生之德。」凡此都是勸人戒殺放生的。

  再講動物中的豺狼虎豹祇食群獸,鷹鸇之屬祇食群鳥,鮫獺則食魚蝦,但人既為萬物之靈,為甚麼還要弱肉強食?無論水陸空行的動物,凡是利口裹腹的,莫不用種種方法將牠取來,活活地把牠宰割,試想這是多麼殘忍的事!古德說︰「我肉眾生肉,名殊體不殊,原同一種性,祇是別形軀。」我的身體既是皮肉筋骨所成,牠的身體又何嘗不是皮肉筋骨所成?我既貪生怕死,牠又豈能視死如歸?當我們早晨經過屠場的時候,傳來豬叫牛哞之聲,實令人不忍聽聞,這與犯人被拉入刑場而高聲求救有甚麼差別?

  書載,從前有仙人許真君,年輕時喜歡打獵,有一天射到一隻小鹿,老鹿見到鹿兒被人射傷,立刻從洞內跑出來,用舌舐其傷口,由於鹿兒受傷太重,終於死了,不一會兒,老鹿也死了,許真君甚覺奇怪,老鹿未曾受傷,為甚麼也會死去?於是將老鹿肚皮割開一看,老鹿的肚腸一寸一寸地斷了,這時才知道老鹿由於傷心過度致死,許真君從此不再打獵了,並決心上山修道,果然不久就成了仙。人們都知道愛惜自己的兒女,畜生又何獨不然!如將貓兒捉去,母貓會整夜找尋而喊叫不停。母狗產子後,不准任何人走近,由此可為明證。

  有人說︰「天生雞鴨豬牛等物是供人食用的,應該給人宰殺!」我不知何所根據,顯然此等人祇顧自己生存,不管別人死活。如果人想食肉,就說天生禽畜是供人食用的,那可以嗎?再說豺狼虎豹是食人肉的,蚤蝨蚊蟲是吮人血的,人類又何嘗不是天生來養彼等生命呢?

  又有人說︰「如果豬牛雞鴨等物永不屠殺,日久不是遍地皆是嗎?那�媮晹酗H立足之地!」這話也立不住腳,如麒麟、熊貓、鳳凰、鵬鳥、燕子、金魚等,並未有人殺害牠們,但也未見充滿世界。相反的,豬牛雞鴨每日殺死成千上萬,並未見其減少,人人皆知貓是食老鼠的,而貓也甚少有人宰食,但世界上究竟貓多還是鼠多?再者,豺狼虎豹豈非也可以說,如果天下人永不被吞食,日久不是也充塞世界嗎?其實這都是杞人憂天。比如,這個地球上,有的國家男兒出生率多,即愁將來沒有女人,有的國家女兒出生率多,即愁將來沒有男人,有的國家矮人多,即恐懼將來矮到如螞蟻一樣,有的國家高人多,又恐將來高到可以頂天,事實上都不可能的,又何必過分的憂慮?

  又有人說︰「對人有利的不殺尚屬情理,如牛馬可以為人服務,但毒蛇猛獸是對人有害,為甚麼不應該殺?」我人祇知為己打算,似從未易地而處,替畜生謀。須知動物之傷人,其一是出於無知,其二則為自衛。如蛇蠍等物,若不是犯牠,牠是不會傷害人的。反之,若禽獸也如人,盡殺凡對牠們有害的動物,則人類豈非很難存在嗎?莊子所謂︰「夫自是而非彼,彼我之常情也。」因為各有私心,便處處損人利己,我佛則不然,他已破除我執,既無我執,何來自私,故見一切眾生都是平等,不論蠢動含靈皆具佛性,現在牠們雖然作苦惱眾生,將來由修而證一樣可以成佛,因而不但不應該殺害眾生,還要對眾生起恭敬心才是,皆因佛是已成之佛,眾生是未成之佛。

  每見世人以殺雞宰鴨祭祀祖宗,或求神降臨,卻病延年;有時遇天災人禍,反而要禁止屠宰,有時以屠殺植福,有時以禁屠培德,究竟何是何非,似乏定見。佛經常說︰「利人者自利,害人者自害。」因果循環,不能推翻,以殺生求長壽,乃違反因果律,非特不能如願,反會得到短命報。如果要想無病延年,遇難成祥,就得積德植福,不僅不殺生,還要放生,不但不吝財,還要布施,如此方能消災免難,增福延齡。

  放生不問放的是大動物或小動物,功德是一樣的,主要是看發心大小。佛經有說,一切眾生都是我們過去世的父母子女兄弟姊妹。見到他們受痛苦,我們哪能忍心不救呢?再說,放生可以培養慈悲心,放生不論多寡,時日久了,慈悲心便會油然而生,慈悲心即是善心,有善心即有善報。相書云︰「有心無相,相隨心生,有相無心,相隨心滅。」有心即是有好心,有好心即有好相貌,一切皆由自作自受,並非從外邊得來的。

  又有人說︰「不助鰥寡孤獨與貧窮患難的人,反而救濟那些畜生,豈不是捨本逐末嗎?」事實不然,放生的人必有慈悲心與同情心,見眾生有苦難,即等同身受,因而不但能放生,更會救濟一切貧苦。不肯放生的人,縱或救濟鰥寡孤獨,也是有限度的,而且不能達到三輪體空,所以二者是相輔相成的。

  今再奉勸世人,要學佛教的平等觀,捨除自私心,實行戒殺與放生,要想戒殺放生,首先從茹素做起,盡自己的能力,逐步達到仁民愛物的理念。

回卷首

 

 

 

 

 

 

 

 

 

 

 

 

 

 

 

 

 

 

 

 

 

 

 

 

 

 

 

 

人為何要戒殺放生

  佛教重視慈悲,律制以戒殺為本,以放生為行善之基。是以智者大師,買斷篦梁,悉罷江上抹捕,釋放羈禁生命。此實乃人同此心。古德有說︰「我肉眾生肉,名殊體不殊,原同一種性,祇是別形軀。」這是說,飛禽走獸,魚鱉游鱗一切動物的名字與外形,雖然有所不同,但是牠們的軀體,並未離開皮肉筋骨的地大,涕唾膿血的水大,溫煖燥熱的火大,呼吸運轉的風大。人的身體既是地水火風四大組合而成,則豬馬牛羊一切畜生,也莫不皆然。一切人類既然貪生怕死,畏病懼老,知痛識癢,寒則求煖,饑則覓食,家親恩愛不願捨離。地上生的一切飛潛動物,也莫不如是。譬如貓犬也知愛護牠的兒子,老牛常見舐犢,雞守雛而身不離,鱔愛子而蜷縮,牠們言語雖然與人有異,但是知覺與痛癢之心,並沒有甚麼不同。

  我們經常見到有些熱愛生物的人,將貓犬抱在身上,以飲食餵其吃喝,牛馬等類隨己出入,養鳥以為伴侶,朝夕愛護,恐怕他們受饑挨渴,風吹雨打。喜愛的動物,雖各不同,但對生物愛護之情,與對人類之愛並無二致。由此推想,不但人類彼此同氣,應該互相親愛,對一切生物也莫不皆然,我們稍有點慈悲心的人,那�奡戚麂鉿蛂B寢其皮、飲其血、煎其膏?況沸經說,天下一切飛禽走獸,皆是我們過去世的父母兄弟姊妹,也是未來的諸佛菩薩。因為我們身在六道中,往復循環,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經過無量劫,豈能肯定那些眾生絕不是我們過去世的父母、兄弟、姊妹、夫妻、兒女?為了孝順過去父母,恭敬未來諸佛,所以是絕不能殺食牠們,供己滋養的,牠們因為過去作了惡業,今生隨業受報,落於異類,報盡轉生,倘若一旦覺悟前非,改惡向善,聞法修道,誰又敢說牠們不能為賢為聖?

  再說,動物包括人類,人豈非也應該食人?為甚麼人食人,世人就認為不合情理?其實原始野人,何嘗沒有人吃人的事發生?不過那時的人已近乎禽獸了。究竟誰應該食誰?若要追根尋源,不外自私自利,弱肉強食而已。若論飛禽走獸互相吞食猶可原諒,因為牠們無知,而人類標榜自己是萬物之靈,為甚麼要學禽獸無知的行為?如果說因為牠們外形與人不同,所以要殺食牠們,那麼人類也有不同種族,頭髮顏色,身體長短,也有差別。人吃人就不應該,食人以外的動物,就認為理所當然,這是哪位「聖賢」說的?或有哪一部「書」所記載的?

  不要說人類殺食畜生,來滋補自己,就是國與國戰,往往勝利者將戰敗國人民殺戮、強姦、毒打、凌辱,一切手段無不用其極,何嘗把別人當為人看。即使對己國人民保護備至,仍不免分別是否同鄉,若是同鄉則應幫忙,否則便遠棄。同鄉中又分是否友人,若是朋友則應照顧,否則便應不顧。於家中也分別父母、兄弟、姊妹、夫妻、兒女,若志趣與己相合者,便相親相愛,意見與己相左者,便惡言相向,怒目相視。家親與己再相比較,最後還是以自己為重。人與人間,軀體名字完全相同,觀點感受也無差別,尚有如此親疏近離的計較,何況對人以外的畜生呢?儒家有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欲求健康長壽,令他生物消瘦短命,這與因果之理能�ㄕX嗎?孟子也說︰「殺人之父,人亦殺其父,殺人之兄,人亦殺其兄。」不要以為畜生與人不同,牠們不會向人報仇酬恩,其實書中記載畜生報復的事多著呢!畜生縱然今生不能報復,也等來世或多生以後再報,因果之理何嘗絲毫有爽?

  人類祇知自己享樂,不顧異類遭劫,讓畜生上刀山,下油鍋,刺心剖腹,抽腸取肺,呼天搶地,痛不堪言。經說,一切眾生平等,凡有心者皆當成佛。宰割豬馬牛羊,與殘殺自己兄弟姊妹有何差別?若稍有點慈悲之心,誰肯殘殺生靈?不要說親手去殺,有的見殺生尚會恐懼暈倒。有些屠場門前掛一塊佈告牌警告說︰「凡有神經衰弱的人,請莫進來。」那些殺生害命的人,可能心甚兇惡。

  我教人士見到殺生事,甚感心驚膽戰,痛哭流涕而太息!因此伸出無緣大慈的手,興起同體大悲的心,勸請那些善男信女,隨緣樂助,親手種福,積極放生,解放水陸空身繫囹圄的眾生,令其天空高飛,海�織撘蝖A各得其所,各得其命,亦以此聊表對於苦難眾生一點同情之心。

回卷首

 

 

 

 

 

 

 

 

 

 

 

 

 

 

 

 

 

 

 

 

 

 

 

 

持齋與吃素有甚麼不同

  數年前,有對持長素經年的夫婦,被記者問到是否持長齋?他們答︰「我倆是吃長素,並非持長齋。」因他倆人信佛多年,知道持齋是下午不吃飯,吃素是不吃一切眾生肉,所以有此回答。可惜更令那位記者茫然不解了。

  大乘佛教傳到中國後,又將齋字轉為不食眾生肉,故此「辭淵」解釋為︰「蔬食曰齋」、「僧飯曰齋」、「飯僧亦曰齋僧」。中國佛教很早也將「持齋」與「吃素」互為通用。例如,佛寺有齋板、齋堂、齋鐘、齋七、齋會、無遮齋會、千僧齋、萬人齋、三元齋、六齋日、十齋日、三長齋月等。這些名稱都是以齋字代表吃素,若要刻意劃分,齋者可解釋為不吃肉兼過午不食,而素食即泛指不吃眾生肉而已。

  以我的看法,不必強調吃素就不是持齋,其實在中國一般人的腦海中,無不認為吃素就是吃齋,這種觀念在中國已流行了千餘年。

  齋字古作為齊,《禮記》云:「散齊七日,致齊三日。」如果拘泥不化,一定將印度下午不吃飯謂之齋,而不能用在中國之吃素,更應該將齋字讀成古音「齊」。齋之一字,字典解釋說︰「齋戒,敬也。」即謹慎奉事之意。《孟子》離婁中說︰「齋戒沐浴。」秦朝時有祭天祀神之大典,要沐浴更衣,茹素不酒。《易經》有說︰「洗心曰齋,防過患曰戒。」即齊一其心,寧靜思想的意思,如世閒室,亦稱為齋。戒是禁身口意之過非,故曰齋戒。《禮記》亦說︰「齋戒以告鬼神。」於祭祀前,必先齋戒,散齊七日,致齊三日,以此表示敬事鬼神。古印度祭祀鬼神,亦要「齋戒沐浴」,而且每隔十五日隆重舉行懺悔誦經儀式。我佛教亦有「布薩」,即是集眾說戒,斷諸惡行,增長善法。齋本是清淨之義,防其邪物,止其嗜欲,耳不聽音樂,口不亂說話,心不胡思亂想,身不胡作非為,即是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後來印度佛教將齋轉為「時」。《薩婆多論》說︰「從晨至日中,世人營事作飲食,故名為時,從中至後夜分,是燕會嬉戲自娛樂時,比丘遊行有所獨犯,故名非時。」又晨朝是諸天食,日中是諸佛食,日西是畜生食,日暮是鬼神食。因為比丘學佛,所以日中而食,此為食時。

  齋會由來,最早由南朝宋代開始,至齊朝永明八年,齊武帝有病多月不癒,發願皈依三寶,敕命在延昌殿內,七日供飯諸僧及諸聖賢。齋室嚴峻,輕塵不動,文武百官,五品以上,清官七品以上,都要聚集行香,供僧四千人。官方與私人設齋,亦有規定僧數和時日。又如唐太宗平定天下以後,便說︰「自征討以來,手所誅翦,前後之數,將近一千,皆為建齋行道,竭誠禮懺。朕之所服衣物並充檀捨,冀三途之難,因此解脫。」於其家齋五百僧,造佛像一尊。

  中國提倡吃素不吃肉者,以梁武帝最為大力。大通元年武帝齋僧達五萬人之數。隋唐時代禁屠和食素,亦為官方所重視。隋文帝仁壽三年六月十三生日,敕全國人民斷肉和禁屠以為慶祝。唐高祖武德二年正月廿四日,敕命天下禁屠和食齋。唐中宗景龍元年正月禁屠。唐睿宗景雲二年二月禁屠。唐玄宗開元三年二月、十八年三月廿八日、十九年正月、廿二年十月十二日、每年正月、五月、九月敕全國人民茹素和禁屠。唐武后天授三年四月禁屠。如意元年五月禁屠。聖曆元年五月禁屠,此次禁屠直至元年十二月尚未解除,後因大臣崔融一再勸諫,始於其年十二月尾解禁。食素和禁屠日,是在諸佛菩薩誕辰,或在六齋日、十齋日、年三長齋月、三元齋、開國日、或皇帝皇后駕崩之忌日、生日、生病消災、祈雨祭天、重陽、清明、或超度戰亂中死亡之軍民,皆舉辦齋會或禁屠,非但不殺牛馬豬羊,就是空中飛禽,水族魚蝦等,都在禁止之列。

  南傳佛教對過午不食非常重視,而對不食肉,並不重視,相反,北傳佛教對過午不食並不重視,但對不食肉非常重視。若就較量二者功德,究竟誰多?本人經常為人講說,不食肉之功德,要超過下午不食飯之功德,雖然如此解說,初未見經傳的印證,近年閱戒經,終見到古德有說︰「今多蔬菜,不節晚食,此雖非齋,猶勝葷血。」證明平時所講不違背聖言量。

回卷首

 

 

 

 

 

 

 

 

 

 

 

 

 

 

 

 

 

 

 

 

 

 

 

 

 

 

 

 

 

 

 

持八關齋戒的利益

  八關齋戒,或稱八分齋戒,或稱八支淨戒,或稱八支齋法,或稱八戒,名雖異而實同。依《俱舍論》則有八條︰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非梵行(不婬)。四、不虛誑語。五、不飲諸酒。六、不著華鬘、不香油塗身、不觀聽歌舞。七、不眠坐高廣大床。八、不非時食。若依《薩婆多論》,則將華鬘塗香與觀聽歌舞分為二種,便成九條,前八為戒,後一為齋,合起來名為八關齋戒。關是關閉眾生生命之門,齋是身口意三業清淨之義。此九條戒,唯缺沙彌戒之第十條之不捉持生像金銀寶物,可說是分日受持沙彌十戒之前九條。由於世人終日忙碌,不暇受持十戒,過出世清凈生活,佛開方便之門,僅於六齋日,一日一夜受持八關齋戒,亦可種出世正因。

  八關齋戒內容如下︰

  一、不殺生

  受八戒後,應生慈悲心,拯救眾生痛苦,不單不可殺人,即使豬、馬、牛、羊、雞、鴨以及蒼蠅、螞蟻等諸小生物,凡有生命者,皆不可故意殺害,若故意殺生者,即犯此戒。

  二、不偷盜

  不單不可偷取他人財物,就是騙取、竊取、強奪、霸佔、吞沒、走私、逃稅、賣假藥等,皆犯盜戒。

  三、非梵行(不婬)

  梵是清淨之義,能斷婬欲之法,名為梵行。能修梵行,則生梵天,即四禪與四無色界天。此戒不同五戒之不邪婬,是要向佛看齊,身不犯婬行,口不說婬詞,心不念婬意,若起一念欲樂之心,便不清淨。

  四、不虛誑語

  違背事實而說謊話,是為妄語。若未證聖果,而說已證,未見諸佛菩薩,而說已見,未有神通,而說有神通,此皆犯大妄語。或知言不知,不知言知,見言不見,不見言見,是犯小妄語。或教他人妄語,現相妄語,諸如默認、暗示,或以手勢暗中表示等,此皆是犯方便妄語。

  五、不飲諸酒

  酒之本身,並非罪惡,飲酒能造罪惡,因為酒能亂性,令神志迷亂,以致無惡不作。以上殺盜婬妄為性戒,無論受戒與否,社會法律上亦不容許。第五不飲酒是遮戒,已受戒者,飲則犯戒,未受戒者,飲則未算犯戒。唯過量飲酒,終會產生種種毛病。

  佛陀為辯意長者子說受持五戒之利益:

  一、不殺生會得長壽、無病,以至得解脫。

  二、不偷盜得大富貴,錢財寶物自然而來。

  三、男女不婬欲,身體清潔,所生常得端正莊嚴。

  四、不講妄語,口氣放香,所出言語,無不奉行。

  五、不飲諸酒,無有亂意,所生之處,天人侍奉。

  八關齋戒之前五戒,唯將第三不邪婬戒,改為「非梵行」之外,其餘則與五戒相同。至於後三戒與過午不食,亦皆為了戒婬而訂。

  六、不著華鬘、不香油塗身、不觀聽歌舞

  此是印度美化裝飾品,用香花結成花冠,綴成花圈,或用金銀寶物連綴而成,戴在頭上,掛在身上,如現在女人身上掛著頸鍊、頸圈、耳環、手鐲、鑽戒、指環等,男人戴手錶、金戒、領帶上有種種裝飾品等,皆屬於同一性質,甚至包括穿著色彩華美之衣服。出家人應穿壞色衣,在家居土既受八支戒法,要過出家生活,當然衣服亦要以樸素為宜。佛在世時,有一次,有位富貴婦人,名叫毗舍佉母,她去拜見佛陀,走到祗園精舍門口,發覺自己掛著華鬘瓔珞,去見佛不該如此,但又不便回家,於是將瓔珞除下放在樹下,很樸素地去拜見佛陀。由此可知,受過八關齋戒的人,不可穿著華美鮮艷的衣服。至於香油塗身,亦是印度之習俗。因為印度天氣炎熱,皮膚需要經常潤滑,故有塗油之習慣。出家弟子如有疾病,佛亦准許塗油,無病則不許可。如今所用之香水、雪花膏、牛奶皂、香粉、香油、擦胭脂、塗口紅等,受八戒後,不可使用。

  不觀聽歌舞即歌唱跳舞之娛樂,或自歌唱跳舞,或教他人歌唱跳舞,或自觀聽,如現在的收音機、電視機等,皆屬此一類形,若受八戒,即不能歌唱跳舞,亦不可以眼看耳聞。若是以歌唱跳舞供養三寶,在家佛弟子是可以的,如現在的佛化電影歌曲、戲劇等,藉此宣揚佛法,是不違背佛制的。

  七、不坐臥高廣大床

  中國人用來睡覺的名為床,用來坐的叫�窗A在西域坐臥皆可稱為床。經中有說︰「假使頂戴經塵劫,身為床座�T三千,若不說法度眾生,畢竟無能報恩者。」中國禪師打坐的地方,亦叫禪床。明末蕅益大師解釋說︰「床足高一尺六寸,坐時腳不掛空,過此量者,即名為高。但可容身轉側,過此即名為廣。」如現在的彈簧床,即是高廣大床。用品高貴,會生傲慢,我慢出現,道心埋沒,如唐悟達國師,因受皇帝沈香寶座供養,一念名利心生,招來人面瘡報。

  八、不非時食

  即是過中午不食,從中午乃至翌晨明相(太陽)未出為非時。因飲食為生死的助緣,所謂︰「飽暖思婬欲。」持齋者雖非是戒,也是戒之根本。

  八關齋戒,稱之為諸佛父母,無論僧俗男女,出家五眾,皆應受持,因其止惡防非,為出世之階梯。

  受八支齋法之人,應修六念法︰

  一、念佛。佛為三界導師,四生慈父,天中之天,聖中之聖。所謂念佛一聲,福增無量,可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古德說︰「一句彌陀,豎徹五時,橫該八教。」又說︰「念一句阿彌陀佛,三藏十二部教理都在�堶情A千七百公案亦在其中,三千威儀,八萬細行,三聚淨戒,無不在其中。」又說︰「若人以四天下七寶供佛,其福甚多,不如勸人念一聲佛,其福甚彼。」可見念佛功德,不可思議。

  二、念法。法為諸佛之母,佛由法而成佛,是故吾人要常誦經,常修四念處法。

  三、念僧。僧為人天福田,要常念四果聖僧,或諸大菩薩,而對凡夫僧,亦要恭敬供養。

  四、念天。天上長壽快樂,受八支戒法一日一夜所得功德,即可得生六欲諸天。

  五、念戒。受持八關齋戒,所得功德,無量無邊。如一不殺生戒,能從一切眾生所得之功德。餘戒亦然。

  六、念施。眾生有三種貧窮︰一、財產貧窮。應以財物布施,財物能使眾生改善生活。二、福慧貧窮。應以佛法布施,令其增長智慧。三、膽識貧窮。應以無畏布施,無畏施能使眾生勇氣充足,精神安慰。

  以下引經證明,受持八關齋戒,所得利益,不可思議。《藥師經》說︰「若有病人,欲脫病苦者,當為其人七日七夜,受持八關齋戒,病得消除。」又說︰「有受八分齋戒,或經一年,或復三月,臨命終時,有八大菩薩:文殊師利菩薩、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無盡意菩薩、寶檀華菩薩、藥王菩薩、藥上菩薩、彌勒菩薩,乘神通來,示其道路,即於極樂國中,種種雜色眾寶華中,自然化生。」《優婆塞戒經》說︰「受持八戒,除五逆罪,餘一切罪,皆悉消滅。」《�噥n經》說︰「有屠兒名廣額,日殺無量羊,見舍利弗,受八戒一日一夜,命終生北方天王為毗沙門子。」《十善戒經》說︰「持八關齋戒者,一不墮地獄,二不墮畜生,三不墮餓鬼,四不墮修羅。」《護淨經》說︰「一日持齋,得六十萬世餘糧。」《無量壽經》說︰「中品中生者,若有眾生,一日一夜持八關齋戒,以此功德回向,即生極樂國。」《阿含經》說︰「持八關齋,得盡諸漏,入�噥n城。」又經說︰「有一天女,端正莊嚴,眾人愛敬,問昔作何業,獲得此報,答昔於迦葉佛時,受持八關齋戒,今得生天。」又佛告波斯匿王說︰「譬如天下十六國,滿中珍寶,持用布施,不如末利夫人,一日一夜,受持齋法,如比其福,須彌以豆。」

  求受八關齋之方式,可從他受,即出家五眾邊受,有比丘不在比丘尼邊受,有比丘尼不在式叉摩那尼邊受,有式叉摩那尼不在沙彌邊受,有沙彌不在沙彌尼邊受,如果五眾全無,又許可自誓受,於佛像前,心念口言,我受八戒,亦得成受。

回卷首

 

 

 

 

 

 

 

 

 

 

 

 

 

 

 

 

 

 

 

 

 

 

 

 

 

 

 

 

 

 

 

 

 

 

 

 

論短期出家所得的功德

  俗語說︰「萬事起頭難。」例如香港舉辦短期出家這件事,中國二千多年來是沒有人做過的,佛教自東漢明帝時傳入中國,一直以來,出家之後絕對不可以還俗,如果還俗就是罪人,永久不敢再進佛門。故要舉辦短期出家這件事,就如一人與萬人敵,其難可知。據說,出家還俗且會倒霉一生。古德說︰「念佛一聲,福增無量,禮佛一拜,罪滅河沙。」出家之後,終日念佛拜佛,念佛何止十萬聲,拜佛何止十萬拜,所得的功德豈有限量?結果反而倒霉一生!作善因,結惡果,這樣能符合因果法則嗎?

  六十年代,由於交通方便,香港許多僧尼前往星、馬、泰旅行,看到檳城大小乘佛教都有舉辦短期出家的。香港僧伽聯合會會長洗塵法師,想到別人能辦短期出家事,我們為甚麼不能?回港決心也要舉辦,當時不知有多少人反對,有人拿著錄音機各處作訪問,竟是沒有一人贊成,由於洗塵法師有百折不撓的精神,不成功誓不罷休。

  終於一九七二年在荃灣九咪半弘法精舍,舉辦第一屆短期出家,約有七、八十人參加,以後每年人數逐漸增加,一直舉辦至一九七八年時,由於藍地妙法寺大雄寶殿落成,地方寬敞,可容萬人,食住舒服,故此將短期出家遷移至妙法寺舉辦。原訂衹收三百人,報名時竟多達六百人,各界人士均有,包括外教徒、政府官員等,並有三十多名警員參加,由於求過於供,六百人中衹能選錄一半,很多托人求情,希望能親躬此盛事,唯因僧多粥少,衹好失望而去。

  從第一屆短期出家開始,本人便有協助洗公,一直擔任開堂和尚。目睹參加人數越來越多,於是想出一個主意,凡落髮者優先取錄。故每年均有百餘人受沙彌十戒,其餘帶髮者受八關齋戒。妙法寺舉辦的短期出家及八關齋戒非常成功,轟動港澳各地,每次短期出家之後,報紙及電台均連日報導,對宣揚佛教弘法利生有很大的貢獻,可惜妙法寺舉辦短期出家,從一九七九年至一九九四年便停辦了。

  本人協辦短期出家接近二十年之久,妙法寺雖然停辦,本人仍未停止,除在香港、澳門舉辦八關齋戒,也到加拿大舉辦短期出家,長達十載。一九九八年四月開始,又在河南省水簾寺,首創短期出家及八關齋戒。翌年又到廣東省羅浮山華首陀寺舉辦,至今已有五載。初在香港舉辦尚不容易,何況在大陸舉辦?困難重重,可想而知。首先需要通知宗教局,在八關齋戒期間,政府曾派遣四位官員,監視法會進行,幸好第一次舉辦安然無事,往後一切也就順利多了,到第三次時,他們且公開邀請我們來主辦呢。

  當然初時難免偶有僧侶反對,唯到二○○二年,大陸寺院已有八處舉辦短期出家及八關齋戒法會。台灣星雲大師見到香港短期出家辦得相當成功,於是在台灣也年年舉辦。二○○二年本人率團四十二人前往台灣觀光,見到佛光山短期出家有千餘中外人士參加,短期出家在台灣已蔚然成風,普遍流行起來。菩薩度眾生,是應機施教,因勢利導,沒有固定的方針,祇要能對症下藥,一切方法都是善法,本人認為短期出家及八關齋戒,是非常受人歡迎的。有人說︰「男眾出家,可以三次或五次,女眾出家祇能一次。」我想這種說法,可能不是佛經所載,而是中國人自己製造出來的。因為舊社會規定男子可娶多妻,妻死可以再娶,而女子祇能嫁人一次,故此規定女子也祇能出家一次,此乃重男輕女的封建時代所為。現今世界開放,從前女子不可以讀書,所謂「女子無才便是德」,沒有資格做官。現今女子不單可以讀書,更可以出任政府高官。近數十年來,隨著社會制度的改良,很多事情再不能墨守不變,佛教是人的宗教,我們應該配合社會進步,縱然是佛制,也不能將二千五百年前的制度用在今天,當時在印度,女子不單嫁人之後不准再嫁,甚至丈夫死後,妻子還要陪葬。佛陀原本不許女子出家,由於阿難尊者再三懇求,佛陀在不得已之下,制定女眾要守持八敬法,才容許女子出家,出家乃指長期出家,更不准許她們出家之後還俗。由於當時醫學不發達,萬一還俗之後懷孕再來出家,豈不成為天大的笑話。現在是出家七天,她們懷孕與否無關重要。有很多女居士發牢騷地說︰「男眾出家可以三次五次,我們女眾就沒有出家一次的機會,真是豈有此理。」因此本人發菩提心,滿其所願,准許她們出家七天。我敢斷言,無論男女,縱然每年出家一次,不但沒有罪過,還有無量功德。祝髮授戒儀規說︰「若人起七寶塔,高三十三天,亦不如出家功德最勝。」

  《觀無量壽經》說︰若人一日一夜持沙彌戒,以此功德回向願求生極樂國,阿彌陀佛親來迎接。我在《大藏經》中引來十二處出家所得功德,非常殊勝,記載如下︰

  《優婆塞戒經》說︰菩薩有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如法修行,是不為難。在家菩薩,如法修行,是乃為難。何以故?在家菩薩,多惡因緣所纏繞故。

  《涅槃經》說︰居家迫窄,猶如牢獄,一切煩惱,因之而生。出家寬廣,猶如虛空,一切善法,因之增長。

  《菩薩本生鬘論》說︰出家之利,高於須彌,深於巨海,廣於虛空。所以然者,由出家故,方得成佛,三世諸佛,未有不因捨俗出家而成佛者也。

  《摩訶僧祗律》說︰若人百千歲,供養百羅漢,不如一日中,出家修梵行,緣此之福德,得離於六千六百六十歲三塗之苦惱。

  《十住毗婆沙論》說︰如法求財,於恆河沙等劫,常行大布施,是諸布施之福,猶尚不如發心出家,在家則有無量過惡,出家能成無量功德。

  《大寶積經》說︰於正法中出家,獲二利益。一者為現得道果,二者得見未來諸佛。又說︰無有在家,修習無上正覺之道,何以故,因為在家貪聚,出家捨離。在家人我,出家平等。在家塵垢,出家寂靜。在家惡攝,出家善攝。在家沒於愛欲淤泥,出家拔於愛欲淤泥。以此則知欲求聖道,先須出家。

  《出家功德經》說︰若有一人,滿百歲中,以衣服、飲食、臥具、湯藥,供養一四天下大阿羅漢,至�噥n後,建塔起廟,種種珍寶華香、瓔珞,以諸偈頌,讚歎供養。所得功德,不如出家受戒一日一夜。比前功德,十六分中,不及其一。

  《大乘本生經》說︰出家菩薩勝在家,算分喻分莫能比。在家逼迫如牢獄,欲求解脫甚為難,出家閒曠若虛空,自在無為離繫著,諦觀在家多過失,造諸罪業無有邊。古德說︰「孔雀雖有色嚴身,不如鴻雁能遠飛。白衣雖有富貴力,不如出家功德勝。」

  佛經又說:佛在世時,有一黎車王子,終日耽於色欲,佛知其七日死,若不出家,必墮惡道。阿難將佛所言,轉告其知,王子聞此語已,甚大驚怖,死前一日一夜出家,死後生四王天,為北方天王毗沙門子,於六欲天,往來七反,滿二十劫,不墮惡道,最後人中,生富貴家,畏生死苦,剃髮出家,精進修道,成辟支佛。

  《大智度論》記載︰有一醉婆羅門,來至佛所,欲求出家,佛敕弟子,與其披剃,著袈裟已,酒醒驚怪,脫下袈裟,便走回家。比丘問佛,何故聽此醉漢出家?佛言此人無量劫中,無出家心,經此出家,後當修道。

  《本生經》記載︰佛在世時,有一郁缽比丘尼具六神通,至貴人舍,勸人出家,貴婦女言,我等年少色美,甚易破戒。尼對笑說,我宿世作戲女,披尼袈裟,以為嬉戲,因此緣故,於迦葉佛時,作比丘尼,自恃高姓,顏色端正,而破禁戒,墮於惡道,受諸苦惱,受罪畢已,遇釋迦佛,出家得道,成阿羅漢,六通自在。

  《一切有部經》說︰諸有智者,見五利故,當應出家,云何有五︰一者我得自利,不共他有,是故智者,應求出家。二者自知我是普通世民,並非達官貴人,既出家後,受人恭敬讚歎禮拜,是故智者,應求出家。三者,當得安穩無上�噥n,是故智者,應求出家。四者,從此命終,當生天上,是故智者,應求出家。五者,常為諸佛菩薩,及聲聞眾,與諸世人歡喜讚歎,是故智者,於善法律,應求出家。

  以上處處陳述出家一日一夜所得的功德不可思議,何況出家七日七夜,所得的功德豈有限量哉!所有佛經並沒有說是男是女,為甚麼自己杜撰硬說是男非女。其實人在身體上分有男女,而在思想上何來有男女相?出家僧尼穿一樣服裝,目的就是破男女相之別,假使在事相上沒有男女的觀念,男女之相立刻破除,何況在理性上諸佛與眾生平等,無增無減,何來有男女相?而在習因習果上,也是沒有男女相。習是習續之義,習續前念之善,而起後念之善;相反,習續前念之惡,而起後念之惡,前為習因,後為習果,一念善即生天堂,一念惡即下地獄,因果之理,還分男女嗎?現在出家七日七夜,善的種子種在八識田中,終會萌芽、開花、結果,善惡種子還分男女?

  我們應在真諦上論功與過,不要在俗諦上論短與長,應以智慧抉擇,放下個人執著,發無上菩提心,為眾生謀福利,世人終年忙忙碌碌,為衣食住行,營營役役,披星戴月地工作,每年於暑假期間,能在寺院住七天,修學佛法,增廣見聞,過一段寧靜的日子,撇開出家功德多少,就是對身心的修養,也是有百益而無一害。

回卷首

 

 

 

 

 

 

 

 

 

 

 

 

 

 

 

 

 

 

 

 

 

 

 

 

 

 

 

 

 

 

 

 

 

受菩薩戒之功德

  求受菩薩戒的資格,未受菩薩戒之前,先受三皈五戒,還要有菩薩種性,捨己為人,發菩提心,普利有情,所謂「不為己身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的使命。眾生有五種種性:一、聲聞種性。二、緣覺種性。三、菩薩種性。四、不定種性。五、無種性。聲聞與緣覺二種種性,是觀三界如牢獄,視生死是冤家,獨善其身,祇顧自己,不利他人。菩薩種性,不住生死,不居�噥n,誓願普度一切眾生。不定種性,可能轉為菩薩種性,或轉為聲聞緣覺種性。無種性,既無菩薩種性,亦無聲聞緣覺種性,乃人天乘。

  菩薩,具名菩提薩埵,中土譯覺有情。覺有三義,一曰自利,菩薩能覺悟自己,揀非凡夫不能自覺。二曰利他,菩薩能覺悟有情,揀非二乘,不能覺悟他人。三曰兩利,菩薩能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揀非悲智偏用,墮落二邊。古德說︰「若見色即是空,即成大智,若見空即是色,即成大悲,智慧增上,自利行多,大悲增上,利生念盛。」又說︰「有慈悲無敵人,有智慧無煩惱。」

  菩薩覺悟有以下八法。

  第一覺悟,多欲為苦,生死煩惱,從貪欲生。所謂︰「因愛生憂,因愛生佈,若離於愛,何憂何佈。」

  第二覺悟,知足常樂,安貧守道。所謂︰「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猶不稱意。」

  第三覺悟,世間無常,虛偽不實。所謂︰「人命無常,過於山水,今日雖存,明亦難保。」

  第四覺悟,懈怠墮落,當行精進。所謂︰「當勤精進,如救頭然,但念無常,慎勿放逸。」

  第五覺悟,愚癡是黑暗,要廣學多聞,所謂︰「一燈能除千年暗,一智能滅萬年愚。」

  第六覺悟,貧窮多怨,常行布施,所謂︰「六度齊修,四攝並行,濟物利生,三檀等施。」

  第七覺悟,五欲過患,常修梵行,所謂︰「遠離惡友,常遇善緣,收攝六情,守護三業。」

  第八覺悟,生死痛苦,發大乘心。所謂︰「要修大善,莫若發廣大心,一發大心,超過修行歷劫。」

  《華嚴經》說︰菩薩有七位,五十二個層次。

  一、十信位,信心未成就者是凡夫,信心已成就者,即十信滿信位,可以降伏見思煩惱,是外凡夫,向外求理,未能息相,三輪不空,自覺分多。

  二、十住位,生法王家,安住華屋。

  三、十行位,廣行六度,攝物利生。

  四、十回向位,回有為行,入無為心,以上即是三賢位。內緣真理,可斷見思塵沙煩惱,相似見到佛性,是為內凡,自覺覺他,二者均等。

  五、十地位,神通妙用,由地發生,登地以上,稱為聖人,能斷無明煩惱,正見佛性,十地菩薩,自覺分少,覺他分多。

  六、等覺位,等是平等,覺是覺悟,覺悟諸法平等一如,因去佛位,猶有一等而勝前諸位,故此稱為覺。等覺菩薩自利微薄,能廣大利益眾生。

  七、妙覺位,究竟成佛,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智照圓明,不可思議,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無量功德,莫不具足。

  又有果後行因者,諸佛菩薩,應化示現,如觀世音菩薩,是過去正法明如來,舍利弗,是金龍陀佛轉世,須菩提,是青龍陀佛輔化,但為覺他,非有情攝。然發菩提心者,雖是博地凡夫,也能自覺覺他,名為凡夫菩薩。有引經說︰「自己未度,焉能度人。」我引經說︰「自己未度,能度人者,菩薩發心。」

  菩薩發心,利自利人,首要修習六度,四攝法,四無量心。

  六度者︰

  一、布施度有三︰(一)、財施,如見貧窮人,則以金錢物質等而為布施,令其解困。(二)、法施,若願聞法者,則以善巧方便,為其說法,令他信解。(三)、無畏施,若遇豺狼虎豹水火風賊等,則用種種方法,拯救其難。

  二、持戒度有三︰(一)、攝律儀戒,斷一切惡,無惡不斷。(二)、攝善法戒,修一切善,無善不修。(三)、廣度一切眾生,無生不度。

  三、忍辱度有三:(一)、耐怨害忍,若遇怨憎毒蟲等所害,能安心忍耐,無報復心。(二)、安受苦忍,若遇疾病水火刀杖等所逼,能安心忍受,恬然不動。(三)、諦察法忍,審察諸法,如幻如化,自性空寂,本無生滅,心無妄動,安然忍可。

  四、精進度有三︰(一)、自法勤行精進,如書寫思維研究三藏十二部經。(二)、他法勤行精進,如善巧方便,普度眾生。(三)、菩提勤行精進,如斷除見思塵沙無明煩惱。

  五、禪定度有三︰(一)、安住靜慮,亂想不起,深入禪定。(二)、引發靜慮,智慧現前,生諸功德。(三)、辦事靜慮,功行圓成,利益眾生。

  六、智慧度有三︰(一)、求生空智,照見五蘊皆空,得到無我之理。(二)、求法空智,了達五蘊之法亦空,得到諸法皆空之理。(三)、求一切智。一切智又名如實智,一切法如實正智,無所障礙是佛之智。

  布施能度慳貪,持戒能度毀犯,忍辱能度瞋恨,精進能度懈怠,禪定能度散亂,智慧能度愚癡。六度是自利利他,兼善天下,凡是佛教徒,都應勤行六度法。

  四攝法門者︰

  一、布施攝。若眾生樂財,即以錢財施攝。若眾生樂法,即以佛法施攝。眾生既得二種利益,是以生親愛心,容易受教,得住真理。

  二、愛語攝。隨眾生根性,善言慰喻,而諸眾生,樂聞善言,容易受教,得住真理。

  三、利行攝。起身口意種種善行,凡對眾生有利,無不勇往直前,令眾生獲利,得住真理。

  四、同事攝。士農工商,各行各業,同其所作,使其霑利,因此受教,得住真理。所謂︰「先以欲�ぎo,後令入佛智。」

  四無量心者,即慈悲喜捨是也。通名無量者,由於利他之心廣大,所緣眾生既無量,能緣之心亦無量,可得無量福,而感無量果。

  一、慈無量心。慈名愛念,菩薩愛念一切眾生,常求樂事,隨彼所求,而饒益之,修慈能對治瞋恚心。

  二、悲無量心。悲名愍傷,菩薩愍念一切眾生,常懷悲心,拯救濟拔,令其得脫,修悲能對治惱害心。

  三、喜無量心。喜名歡欣,菩薩慶幸一切眾生,離苦得樂,其心悅豫,歡喜無量,修喜能對治妒嫉心。

  四、捨無量心。捨名施捨,菩薩復念一切眾生,同得無憎無愛,無瞋無怨,怨親平等,三輪體空,修捨能對治怨恨心。菩薩發心度生,欲令三界四生,了知人我空寂,皆得無餘�噥n。

  所謂︰「法不孤起,仗境方生,道不虛行,遇緣即應。」發菩提心,乃是內因,必假外緣,�媕野~合,才能成為事實。《華嚴經》說︰「初住菩薩發心,或見佛相好,或�岫繶宣隉A或聞佛說法,或聽佛教訓,或見眾生受苦,或聞廣說佛法,發菩提心,求一切智。」

  《優婆塞經》說︰發心度生,有十種原因。一、不樂近外道法。二、內善因緣。三、觀生死過。四、見聞惡故。五、自呵煩惱。六、�岸陌奕q。七、欲知世間。八、聞佛妙事。九、愍念眾生。十、愛眾生故。

  《華嚴經》說︰「菩薩以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花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花果。」是故眾生於菩薩有大恩德,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又說︰「高原陸地不生蓮花,卑濕淤泥乃生此花。」是說要與社會和光同塵,始能廣化眾生,又說︰「諸佛皆由此菩提法得道,此法是佛父母,世間無上大寶。若能以此修行,得全分寶。但能讀誦,得中分寶。香花供養,得下分寶。」由此可知,若能發菩提心,所得功德,超越獨善其身,百千萬倍。

  《寶梁經》說︰「佛講比丘不修比丘法,大千無唾處,況受人供養?六十比丘悲泣白佛︰我等寧死不受人供養!佛言︰汝起慚愧心,善哉!善哉!有一比丘白佛︰何等比丘,能受供養?佛言︰若在比丘數,修僧業得僧利者,是人能受供養。四果四向是僧數,三十七道品是僧業,四果是僧利。比丘重問佛︰若發大乘心者,復當云何?佛言︰若發大乘心者,求一切智,不墮數,不修業,不得利,能受供養。比丘驚問︰云何是人能受供養?佛言︰是人受衣用敷大地。摶食若須彌山,亦能畢報施主之恩。」當知小乘之極果,不及大乘之初心。所以發菩提心有此殊勝功德。

  經中記載︰昔有一小沙彌,隨師出門,為師揹包袱在後行。忽然發心欲度眾生,師說︰「將包袱給我揹,在我前行。」後生退心。師說︰「將包袱給你揹,在我後行。」沙彌發心退心,如是多次,師父前行後行,如是亦經多次。到達目的地時,沙彌問師何故如此,師說︰「你要發心,度化眾生,即是菩薩,應在前行,我是羅漢,應在後行。以後你又復退心,即是凡夫,我是羅漢,應在前行。」由此可知,一發大心,便是菩薩,勝過小乘。

  《摩訶衍論》偈說︰「若初發心時,誓願當作佛,已過於世間,應受世供養。」

  《如來密藏經》說︰「若人,父為緣覺而害;盜三寶物;母為羅漢而汙;不實事謗佛;兩舌離間賢聖;惡口罵聖人;破壞求法者。造五逆十惡業。若人了知,諸法緣生性空,發大乘心者,我不說是人趣向地獄及諸惡道。」若人發心度生,了知緣生性空,雖造五逆十惡,亦不墮三惡道。可見發菩提心所得功德不可思議。

  律中說︰「出家破戒,勝過在家受戒,在家破戒,勝過世人無戒。」又說︰「有而犯者,勝無不犯,有犯名菩薩,無犯名外道。」《五戒相經》說︰「受持不犯,當成佛道,受而犯者,亦當成佛。」由於能悔過,不墮三惡道。唯不受戒者,永無成佛因緣。儒家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古德說︰「天下最大的罪惡,抵不過一個『悔』字,未受戒人,雖然沒有犯戒,所作錯事,不能改過自新,故無成佛因緣。」

  律中有說,持戒有五種功德。一者諸有所求,輒得如願。二者所有財產,增益無損。三者所住之處,眾人愛敬。四者好名善譽,周聞天下。五者身壞命終,必生天上。

  《大智度論》說︰「持戒之人,命於終時,其心安樂,無疑無悔,若生天上,若在人間,當得長壽。」

  經說︰「受菩薩戒者,有八種殊勝功德。一者道場殊勝,菩薩發心,受此大戒,越六趣三乘,直至菩提。二者發心殊勝,若人一念,發起大悲大智,受菩薩戒,即超二乘。三者福田殊勝,假使有人供養滿世界大阿羅漢,不如供一受菩薩戒者。四者功力殊勝,受小乘戒,譬如螢火,受菩薩戒,譬如日光。五者滅罪殊勝,受戒破犯,猶勝外道,以戒威力,設墮惡道,受罪輕微。六者受胎殊勝,受菩薩戒者,若有胞胎,常為天龍善神,共守護故。七者神通殊勝,受菩薩戒者,能攪長河為酥酪,變大地作黃金。八者果報殊勝,受菩薩戒者,當生蓮華藏海,受法性身,一得真常,永不退轉。」

  受菩薩戒,既得如是廣大功德,因此奉勸諸位善男信女,凡是信仰佛教者,皆應求受菩薩大乘戒,既有百益而無一害,何樂而不為呢?

回卷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