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家社会治理思想的当代启示
On the Contemporary Enlightenment of Confucian Social Governance Thought
DOI: 10.12677/ACPP.2022.113050, PDF, HTML, XML, 下载: 390  浏览: 624 
作者: 李 婷:武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关键词: 儒家社会治理现代价值启示Confucian Social Governance Modern Value Enlightenment
摘要: 儒家思想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其中包涵着“仁政”、“德治”、“礼治”、“人治”等内涵丰富的社会治理思想观念,这些社会治理思想在我国古代社会治理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我们当今提升社会治理具有深厚的借鉴意义。本文在梳理儒家历史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概述儒家思想在社会治理中的体现并根据儒家社会治理思想的成功实践,进一步谈述当今社会治理过程中对儒家社会治理思想的借鉴思路。
Abstract: As an excellent representative of China’s traditional culture, Confucianism has a broad and profound ideological system, which includes rich social governance ideas such as “benevolent government”, “rule of virtue”, “rule of rites” and “rule of man”. These social governance ideas hav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social Governance in ancient China and have profound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us to improve social governance today. On the basis of combing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process of Confucianism,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embodiment of Confucianism in social governance, and further discusses the reference ideas of Confucianism in the process of social governance according to the successful practice of Confucianism.
文章引用:李婷. 论儒家社会治理思想的当代启示[J]. 哲学进展, 2022, 11(3): 288-292.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2.113050

1. 引言

我国儒家思想从春秋战国一直绵延到今天,其中各个历史阶段中新思想的提出、运用和融合丰富了儒学体系的发展,使其能在众多的学派中脱颖而出成为古代社会治理的主要思想。它其中所蕴含的“仁政”“礼治”“人治”等社会治理思想一直流传至今,对当今我们国家社会治理的改善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2. 儒家社会治理思想的发展

2.1. “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周王朝势力不断削弱,各国称霸的雄心纷纷展露,原本相对安定的社会开始发生转变。各个学派为了使自己学派的政治主张获得君主的青睐助力国家统治,不约而同完善自己学派对社会治理和国家治理方式的政治学说和政治主张,各学派的激烈竞争在当时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最著名影响最大的当属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派,孔子首先提出了儒家的核心主张“仁”,孟子等人在继承中孔子“仁”的思想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教育的功能提出“有教无类”主张。针对君主执政方面提出要实行“仁政”和“礼治”,在以德服人基础上规范人们的行为并进一步强调等级制度,以此来维护封建统治。

2.2.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西汉时期,面对西汉当时的政治需求,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使儒家思想进一步发展。董仲舒在吸收借鉴孔子和孟子“仁政”的基础上为了适应封建君主的需要对当时国家治理体系做出了详细的论述。在这一时期他以当时强化中央集权的政治需求出发继承完善并真正确立了“大一统”思想,他在社会治理过程中提出要削弱诸侯权力将中央集权集中在君主手中,由君主进行全部的指导,从领土、思想方面强化“大一统”的观念。除此之外在这一时期他突破先秦时期所提出的“仁政”思想,着重强调“君权神授”思想,进一步把君主的权利神化,拥护君主社会中至高无上的地位并以“德主刑辅”为基础融合法家等其学家的思想,建立了以“三纲五常”为基本内容的伦理学体系还从“德治”、“任贤”、“法治”、“等级制度”等方面对当时社会治理进行了阐述。董仲舒继承发展产生的新的儒学体系在当时有效加强了当时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推动了西汉经济的迅速发展,也确定了儒家思想在西汉正统思想和独尊的社会地位 [1]。

2.3. “程朱理学”

宋明时期,二程和朱熹将儒家的社会理念、民族理念及伦理道德加以整合概述并且加入自己的思想构建成了更加完善化和系统化的儒学体系,推动了当时封建王朝的统治。他们根据实际需要提出了“理生万物”思想,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社会的最高行为准则,认为封建社会中不可逾越的等级制度也是“理”的泛范畴。同时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纲领,要求“格物致知”建立知和行两者关系之间的统一 [2],要求人们克服自己的私欲,用仁的思想来约束自己的行为道德,拥护君主的王权统治,并保证封建社会秩序的稳定进行。宋明时期程朱理学的出现和发展,一方面标志着宋代理学思想体系的正式形成;另一方面也标志着儒学体系的不断完善和与时俱进,为当时维护封建统治基础上推进国家社会治理提供了理论支持。

3. 社会治理中的儒学思想

3.1. “仁政”思想

“仁”和“礼”是儒家思想的主要核心,是儒家的各个思想家们一致追求的道德境界和理想境界。孔子首先提出了“仁”的学说,他认为仁的内涵是“爱人”不仅仅是当代的爱人:爱自己,爱亲人,爱朋友;他认为的爱人是关爱每一个人,和社会中的人形成良好的和睦的关系,并且认为“仁”是最完美的道德和品质。在对于君主统治方面提倡以德治国,认为君主在治理国家的时候要以德为政,反对暴政要尊崇人民的意愿和需求,宽厚的对待人民,减轻人民的徭役,实行能被人民所接受相对仁慈的统治方式。孟子在继承孔“仁”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的发展了“仁”的思想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仁政”学说。首先,他认为在一个国家中人心是很重要的,人民的意愿是君主统治的原则,弱化君主在封建统治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人民的地位,以人为本。其次,强烈反对战争,主张和平,希望君主主要依靠道德的力量对广大民众进行教化,并以自己为榜样,使伦理道德观念潜移默化的深入民心。董仲舒在继承前人“仁政”理论的基础上从天道出发论述“仁”的含义,认为“仁”是天的意志体现,也把此作为制约君主施政的外在制约力量,讲求“厚远”同时提倡“以仁安人”。宋明理学家们把天地万物也纳入儒家的道德视野,把仁爱看成是天地万物的本性,充分显示了儒家的道德至上主义特征。上述学者对“仁”的阐述和补充,完善了“仁政”的含义,使其在儒学思想中占据主要地位。

3.2. “礼治”思想

“礼治”是以“礼”为基础把“礼”作为规范治理国家的思想,以此来约束臣民的行为准则 [3]。儒家主张以“礼”治国,认为礼是为政的重要基础,礼与治国密不可分 [4]。“礼”一直有利于维持社会和谐稳定能够为统治者所服务,孔子最先提出了“礼”的思想,认为“礼”是社会治理的有效方式,极力主张维护周礼。对人民来说,能以“礼”的要求来自觉地遵守行为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准则;对君主来说能用“礼”来有秩序、采取民意的方式调节国家的各种关系和社会事务,因为君主用“礼”规范自己的行为准则,臣民便会效仿进行潜移默化的自我约束、自我矫正,因此君民臣之间的关系便会和谐,社会便会稳定,国家便会富强国家就会稳定。不仅如此“礼”还可以设立威严,使人服从,对于国家的军队建设,官员管理,法律执行等能使人感到合理恰当、感到信服人民想要获得土地,拥有平等人权和减轻徭役的愿望得以实现,能更大程度上使君主获得民心,促使家国和谐共同繁荣 [5]。因此孔子想通过恢复“礼治”来改变强制性的统治模式,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为了能使礼反映人们内心的道德感情,孔子还再次提出用“仁”来释礼的要求,提倡将“礼”的强制规定与“仁”的自我要求融为一体。儒家所提倡的“礼”也时“法”的一种形式,如同“法”一样如果人们违反了“礼”的规范,那么就要受到相应的法的刑法但是儒家的以“礼”治国并不等同于单纯的依照苛刻的法律来治理国家约束人的行为,因此更能得到民众的支持和拥护。

3.3. “人治”思想

由于战乱不断,春秋后期以后西周的“礼”全面崩溃,神权思想也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威严。孔子对人治思想进行了重新的思考和完善,开始把重心从鬼神转移到注重人事的角度上面 [6]。面对当时相对混乱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孔子认为贤能的君主对于国家兴荣衰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主张用贤明的君主来掌握最高统治权力,只有贤明的君主才能得到人民的爱戴,人民才能安居乐业、国家才会安稳昌盛。因此孔子提出统治者要对人民取之有度,刑法分明,减轻人民的负担,要把重心放在人民身上,除此之外必须有贤能的人来参政,维护君主的权利,确保封建王朝的统治。孟子进一步提出以“重民思想”为核心的仁政学说,进一步指出君主实行暴政只能获得他相应的政权,但是却无法长久的维持政权,要使天下稳定、太平欣欣向荣长久的发展,人心才是最根本的因素。还提出要注重贤德人才的选拔协助君主共同治理国家,只有具备了仁德的人才能更监督君主,促进民心的获得。后期荀子从法学理论的基础上对孔子提出的“人治”思想又做了重新的阐述,他把把“人治”之中的“人”主要定位在法律的执行者身上,认为在一个国家中无论这个法律多么完善和合理归根到底都是要靠人来执行,因此必须要加强法律执行者的思想修养。荀子的补充使得先秦儒家的思想贯彻到政治和法律层面,完善了先秦儒家“人治”思想。二程、朱熹认为君主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人治的基础上,他统治下的各级官吏、大臣以及子民也同样拥有自己权力范围内的人治。君臣共治的实现要求每个人各司其职互相不越权,君主虽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但是要和群臣共议,反对独断专行。儒家思想中“人治”思想的发展体现在社会治理中就是理解为重视人的个体和道德观发展,重视领导者的发展以此去推进社会的整体进步 [7]。

4. 当代社会治理新思路

4.1. 贯彻“仁政”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能为我们现在社会治理提供“为民”、“教民”的思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集民心共同促进社会治理水平的提升。首先“为民”方面,他们认为社会治理的关键在于“人”,只有遵循民意不断提升他们的生活水平,给予充足的生存权利才能将人民拥护在君主的周围促进其他的规范的实施,孟子提出的“民贵君轻”思想就是强调要重视人民的需求。在当今我们进行社会治理就必须以人民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着力解决人民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为人民办实事。同时发挥人民社会治理的主体地位保障充足的政治参与权力,集思广益充分吸取来自群众的建议,提升他们的社会治理参与感。“教民”方面,儒家思想认为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个人要规范好自己的行为,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理想信念,只有人民的个人修养提升了,整个社会才会运行的更加高速。在当今社会治理过程中,要注重人民素质的提升,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提升人民的思想水平,强化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不断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伟大的建党精神,共同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

4.2. “德治”和“礼治”相结合,构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儒家自古就不赞同以强硬的“处罚”来规范社会治理,而是在社会治理中格外注重“礼治”和“德治”的结合,并在当时被民众所接受推动了社会治理效果的提升。现如今我国社会主义依法治国的总目标的实现,需要伦理和道德的支撑。法律和道德都是调节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和行为的社会规范,每个都具有独特的功能和地位 [8]。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只有德和法两者相互交融彼此相互借鉴才能使一个国家的社会治理不断取得进步。因此法治与德治这两者相结合不仅是儒家最好的社会治理方式也是我国当代最好的社会、国家治理方式 [9]。古代国家的兴衰成败的历史告知我们单方面的注重“德治”或“礼治”都无法使一个国家长久的发展,因此我们要坚持德治和礼治相结合,共同构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首先要重视“德治”的作用,在社会中加强徳教的比重,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道德。目前,随着对外开放格局不断扩大,西方国家的一些例如“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价值观念潜入到我们国家,使一些人的思想发生了变革开始质疑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合理性。在这种大社会背景下我们要加强我国的国民各方面的教育,如同儒家一样将道德引入政治生活,以弥补法律的不足。其次,注重法律的完善,用法律约束人的行为。在法制中发挥道德的作用,将法律道德化并在道德中融入法律的因素;在立法过程中,要充分反映社会主义道德要求,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事实证明不论是古代的社会还是当代的国家只有把二者紧密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做到惩恶扬善,实现治标与治本的双重效果,推动社会的良性发展。

4.3. 把握“人治”思想,凝聚领导核心

儒家思想中的“人治”思想主要是指在封建时期的君主的统治,主张“为政在人”,正如上文所论述的他们认为国家治理中国家执政者起着关键性作用,“贤者”的协助能够在此基础上保障这个国家德化的实现。因此要求当时的君主能严格地以礼法“正己”“由己及人”用自己优秀品质和模范行为去感化民众。因此,在当今国家社会治理过程中要强化中国共产党的“人治”思想。首先,中国共产党作为国家的执政党要继续加强自身建设,完善“四个意识”增强自身的政治本领和学习本领,提高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聚焦民意和推进社会发展的方针和政策。其次,要继续实行“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深化高等教育教学为国家建设提供充足的人才储备,使他们紧紧围绕在党的周围,协同促进我国经济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为民众提供一个更和谐的社会环境,共同助力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5. 结语

儒家社会治理思想尽管已经历经了千年,但是仍然在历史的长河中闪闪发光,我们应该在社会治理过程中结合现实背景,不断挖掘儒家思想中的精华加以运用,以此推进我们现在社会治理效果的提升,提升人民幸福感从而推进国家的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红兄. 简析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思想的演变过程及地位[J]. 中国校外教育(美术), 2012(12): 16+161.
[2] 段晓静, 陈娟. 乡贤文化与中国现代法治治理[J]. 法制与社会, 2015(3): 205-206.
[3] 冀君姣. 儒家“礼治”思想的基本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 黑河学刊, 2019(6): 69-70+73.
[4] 李印召, 陈凤贵. 儒家礼治思想与社会内在和谐[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5): 11-13.
[5] 王艳杰. 孔子社会治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 理论学刊, 2018(3): 107-112.
[6] 吴啸飞, 杨曦希. 先秦儒家人治思想流变及影响[J]. 理论界, 2006(8): 174-175.
[7] 徐宝鲁, 白天成. 儒家人治社会简述[J]. 商, 2013(22): 314.
[8] 邹建国. 先秦儒家社会治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广州: 华南理工大学, 2016.
[9] 张运生. 儒家思想与社会治理——“国际儒学论坛∙2010”学术会议综述[J]. 孔子研究, 2011(3): 123-125.

为你推荐
友情链接